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初心连着民心 服务温暖民生

    (记者:张涵菓 文琰/文 唐明/图)党建引领“三治融合” 矛盾化解在基层

    2018年底,当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新年到来时,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党委书记程家群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又是一夜无眠,程家群和街道领导、工作人员已经在社区院坝里守了一个月了,只为社区制定的停车方案能够顺利实行。

    程家群所在的东正社区,是老旧社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道路狭窄,加之没有配套设施,居民们停车一直是个难题。2016年连续发生了火情意外,消防车被两边停靠的车辆堵在社区外,无法及时救火的情况,让程家群从那时起就决定,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个现状。

    经过前期成立自治物业议事会、自治管理小组等以党员、居民代表为主的居民自治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东正社区顺利完成了停车位规划有关的前期情况摸排、方案设计等工作。

    2018年12月11日,东正社区开始试运行停车方案。“试运行的时候,街道所有的领导、科室工作人员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都来支持我们,每天每夜地守在社区。”程家群告诉记者,刚开始,很多居民不理解,认为收费贵了,停车位分配不公平,“有居民提一大包硬币来交停车费的,还有居民开着车堵入口的,但是经过我们的劝解,现在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

    家住东正社区大堰三村的谭先生从最开始的不支持,到现在主动到社区给程家群说:“你们成功了,用群众的方法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最后,谭先生还主动提出自己的摩托车不需要占用一个停车位,可以把停车位让给更需要的人。

    如今,东正社区三个停车区域,共155个停车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常住居民停车难的问题,还解决了一部分社会车辆临时停车的难题。同时,三个岗亭共聘用了九名社区居民上岗,随时关注安全问题,还有29个监控点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

    自治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要。在东正社区,自治管理小组奔走居民中,为居民们提供法律咨询、活动开展等服务;在堰兴社区,活跃着一支30多名社区党员组成的党员智囊团,他们既是社区党委开展工作、排解社区各种矛盾纠纷、落实民生实事的领头人,还是代表群众监督社区工作的监督员,被群众誉为社区基层治理的“小诸葛”……

    一份报纸十分情

    “老杨,今天是生活报出刊的日子吧?”“对对对,别急,印刷厂的人说今天下午能送过来。”杨汉一边答应着邻居的问题,一边掏出手机反复确认信息。

    今年88岁的杨汉是跃进村街道堰兴社区的居民,更是社区家喻户晓的“名人”,他的名字总会出现在社区几乎人手一份的《社区生活》报上。

    1994年退休后,闲不住的杨汉和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堰兴文学社”。在举办文学社活动的时候,他发现,堰兴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急需通过一个载体来宣传。于是,在2004年,杨汉召集了三五好友,一起创办了《社区生活》这张报纸。

    杨汉回忆道,起初,《社区生活》每两月出一期,印刷份数250份,但因为数量太少,吃了印刷厂的“闭门羹”,只得自己想办法印刷。“我们把在电脑上排好版的稿子打印在两张A4纸上,再把两张纸合并复印出来,就成了一张16开的印刷体。当时每期出版的250份文化刊物就是通过复印机印出来的。”杨汉告诉记者,街道和社区得知他们要办报的消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不仅张罗着给他们安排办公地点,还帮助他们联系排版、印刷。

    在街道和社区的呵护下,《社区生活》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2008年开始,该报扩版为4开4版,并实行套红,印数由原来的每期300份增加到1000至1500份。如今,《社区生活》每季度出一期,每期印刷2500份,共有四个版面,分别登载国家方针、时事政策、社区新闻、文明倡议和文艺作品,内容丰富接地气,还常有居民踊跃投稿,人气非常高。在堰兴社区,除了杨汉所在的文学艺术社,还有包括剪纸协会、集邮协会、乒乓球协会、柔力球协会在内的九个社会组织,不断丰富着居民的生活。最近,堰兴社区还在大堰一村54栋附一号设立了大师工作室,为社区非遗文化,特别是堰兴剪纸的传承提供支持。大师工作室总计有约80平方米的面积,修建完成后,居民们就可以有专门的场地,每周定时到这里来,跟着剪纸大师一起学习堰兴剪纸的技巧。

    “以钢铁文化为内涵、民间文化为基础、广场文化为特色”的跃进文化成为跃进村街道宝贵的财富。从革新社区起源的社区文化节,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文化盛事,堰兴社区集邮协会是我国基层集邮协会中首个在社区成立的,自成立后多次组织参加市级、区级邮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各社区开展的“跃进大舞台”,不限形式,鼓励居民群众上台表演、展示,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又一个品牌活动……

    “五助”服务 为幸福晚年加码

    在跃进村街道革新(马王街)社区,“梅明社会公益服务中心”、“老吾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家社工(社会)组织,提供的“五助”服务,在市内外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代学碧是革新社区的居民,在今年早些时候,代学碧无意间向前来入户走访的社区工作人员提了一句:“人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家里卫生都打扫得不干净了。”几天后,代学碧就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她是否需要社区“老吾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帮助她联系保洁公司上门提供清洁服务。保洁公司人员上门后,把代学碧的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整洁一新的家,代学碧开心地笑了,直夸社区和“老吾老”的服务贴心,保洁公司的清洁人员业务能力好。

    代学碧享受的只是社区提供的“五助”服务中的一个——助洁服务。针对跃进村街道所辖空巢、独居老人较多的实际情况,街道积极组建“五助”志愿服务队,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志愿者与服务岗位的最佳匹配。

    助浴服务,利用特制的洗澡车,为辖区失能人士提供定点及上门的洗澡服务;助急服务,针对跃进村片区老年、残疾等特殊群体较多的情况,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依托“老吾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为辖区需要医疗服务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低偿的服务;助餐服务。一餐饭12元,两荤一素一汤健康餐饮配置,爱心送餐上门,在家享受“饭来张口”,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自己的生活起居;助游服务。通过“老吾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拓展资源,让老人们组团游山玩水,拉近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可喜的看见,老人们在跃进村街道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更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服务的队伍中。单单就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五助”服务志愿者就达到了1500人,占社区常住人口30%左右。

    三期交通规划 “堵点”变通畅

    晚上六点半,正值下班高峰,张弛驱车从大坪回到位于跃进村街道的朵力欣元小区。“以前乱停车的比较多,一到回家的时候,道路两边都停起车,错车简直是考技术。”张弛说,去年,街道来到他所居住的片区,安装了隔离栏,增添了监控设施,也优化了停车位的设置,从此,下班再也不用一路担心着被停在道路两旁的车辆堵塞了。

    跃进村街道辖区内路网整体结构以支路为主(跃进路支路、跃进路二段、卉星街、共建路),且道路普遍较窄,主干道(钢花路、跃进路)承担着对外作用。主、次干道未形成系统,主、次、支三类道路比例与主城区相比,干道明显偏少,且道路等级偏低。

    为改善辖区交通拥堵、车行人行混乱情况,改变停车困难等交通现状,跃进村街道制定了交通组织优化三年实施方案。去年,街道联合区交巡警支队根据方案实施了一期工程,在辖区部分拥堵路段安装违停抓拍设施8套、礼让行人标志标线8处,安装人车隔离墩约430米,钢制警示柱20根,清除不规范标线约100平方米,规范划线约900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人车分离。

    今年,街道按照计划在共建路、共建二支路实施交通组织优化,大堰二村片区的交通压力得到明显缓解,在辖区背街小巷安装阻车隔离桩800余根,杜绝占道停车情况,保障消防通道。截至目前,交通组织优化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到第二年,辖区内交通情况已得到极大改善。

    跃进村街道正在颠覆着众人对于老旧社区的固有印象,设施陈旧、道路拥堵、卫生环境堪忧……这一切都渐渐在跃进村街道消失不见。老旧社区,“老旧”只在一栋栋充满着复古气息的居民小院,一处处保护得当的文物遗迹,一个个古道热心的居民群众。每天凌晨3点进货的吆喝声,杀鸡宰鱼的污水与腥气,成堆的菜叶厨余……大堰二村延续近30年的“马路市场”,经过整治,已焕然一新,整齐有序的摊位,新鲜的蔬菜,居民的生活多了便利少了烦恼;街道开展长江沿线砂石加工厂及砂石堆场专项整治行动,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复绿,骆公子码头长江沿线如今已是满眼绿色……

    众多历史遗址 讲述乡愁故事

    漫步跃进村街道,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址。观音塔、耗儿山题刻、重钢红楼、白楼……每处文物遗址,都向世人诉说着关于年代的故事。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属位于街道马王场及桃花溪流域的市级文物保护点——马王场遗址。

    很少有人知晓,重庆主城区最早有人类足迹的地方,便是马王场。马王场这个地名,源自传说“神马救旱”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马王场一带时逢大旱,突然一道红光飞到这里,只见一匹硕大无比毛色雪亮的骏马,头朝东尾朝西昂首站立,鼻中哧哧喷气如雷鸣。人们跪地求神马保佑,那马转过头来,注视着人们,忽地原地一转,随一道红光跃过不知所踪。而就在神马驻足转身的地方,竟然留下了三五亩不等的深坑,泉水正汩汩地从坑底冒出,溢出坑面流到农田。

    马王场遗址于1987年在桃花溪动物园地段整治工程中被发现,并经最终证明,主城区的人类文明,正是80-100万年前从这块土地上揭开的帷幕。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987年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手斧。2013年,经过送样到澳大利亚用国际公认的最权威、最精确的土壤年代检测分析,得出马王场的旧石器遗址的实际年代在80-100万年之前,这使得大渡口区出现人类祖先的历史追溯到了80-100万年以前。

    这一处处昔年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在跃进村街道,新与旧的融合,呈现出一番风情。四通八达的道路旁,有静静矗立的古塔;高楼林立背后,有古人类生活的印记;爬满藤蔓植物的苏式风格建筑,清水外墙,深色木框白玻璃窗,浅色瓷砖窗套,与当下流行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却相得益彰……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