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综合新闻
复工达产加速跑 “智能制造”显身手

  (记者 王雯)近年来,我区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智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疫情暴发后,大数据智能化主线绘就的全区复工复产图景,充分显现出我区区域经济的韧性和内生动力,大数据智能化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智”造显身手 助力企业“满血”复工

各类汽车零部件被自动化履带传输到各个操作台,工业机器人不停挥舞“手臂”加紧作业。日前,记者在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码模”)生产车间看到,60多台机器人在生产流水线上有序忙碌着。在这里,每天有116个汽车零部件组装下线。

疫情期间,虽然员工没有全数返岗,但自动化生产线没有让数码模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下降。“如果是前些年,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会很大。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我们工厂的自动化率达到84%,员工返岗率只要在70%以上,就可以正常开工。”该公司负责人说。

这些年,我区不少传统企业已经走上智能化道路,通过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机器挑起生产“大梁”,降低了企业对人工的依赖,在这次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去年年底,我区共实施3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个数字化车间和2个智能工厂。

工业互联网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几名工人在操控设备,生产线上机器正在流水作业……这是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秋田齿轮”)复产后的工作场景。

秋田齿轮复产后,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设备报修管理、临时任务管理等,为企业复产提速。

“智能化升级不仅仅只是对车间进行硬件设备升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与我区企业重庆允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允升科技”)合作,搭建了企业全流程信息化平台,通过可视化管理看板和数据统计报表,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故障设备、故障时长均能快速收集,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比如车间设备运行时间不需要操作者每天预估记录、统计,操作者用手机扫码记录设备开关,系统便自动统计设备运行时长,减少人工不必要的工作量;设备故障原因、处置方式、处理结果不再需要人与人之间多次沟通交流,工作人员通过短信、电话、APP推送等方式,且覆盖任意人员,保证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从而减少人员接触,让员工即便“零接触”也能照常保证生产。

工业互联网,让我区不少企业实现了工作流程标准化管理,加速了企业复工复产进程。目前,允升科技已与我区49家企业合作,搭建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产品营销等全环节线上应用,推动一大批企业实现人员分散式复工复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用好大数据 复工战“疫”更高效

用好大数据信息技术,让企业在复产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是我区企业复工复产的另一亮点。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每天打卡报平安,远程平台云办公等成为不少企业的“日常作业”。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合”)工作人员熊芳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她每个工作日晚上10点之前,都会在手机上完成当天的“作业”,用企业微信“员工行程日报表”程序,填写每日的身体状况、体温、行动轨迹及外出情况。在该公司后台管理系统中,全公司数千名员工每日的“动态轨迹”清晰明了。

“疫情期间,所有员工必须坚持打卡,及时上报活动轨迹和健康信息。”国际复合有关负责人说,利用大数据手段,公司能够及时掌握每名员工的“动态轨迹”,不仅便于开展疫情排查、管控,也为企业做好疫情管控、加快复工复产提供了参考。

“疫情期间人员不能聚集,我们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与分公司人员开音、视频会议,非常高效。”该负责人表示,以往大数据线上办公平台只是作为辅助工具使用,疫情暴发后,远程办公成为了企业员工的必备技能,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让高效安全在线办公成为可能。

此前,部分企业对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申报流程不清晰、不明了,存在“多头跑路”现象。对于申报审核的管理单位而言,集中审核带来的工作强度增大,后期动态管理难度较大。

为此,区大数据发展局研发了企业复工复产审批管理大数据平台,通过对企业复工复产方案制定、返岗员工排查管理、防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根据评判结果自动生成企业评级红、黄、蓝“三色码”。其中,红色码企业属于不合格,整改到位前不允许复产复工;黄色码企业属于基本合格,允许复工,但需按照有关要求加快整改;蓝色码企业属于合格,需在后续生产经营中强化监管。

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有效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排查工作量,同时实现对复工复产企业规范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