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综合新闻
塑说他们为什么站在这里?——解读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里的那些人物雕塑

    去过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参观的朋友也许都会注意到,园内有许多的人物雕塑。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站在这里?他们和重庆工业有着什么关系?在他们默默无语的身影后,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今天,记者就带着这些问题,陪你一起来感受一番这些人,那些事。

    从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四号门往里直走几百米,位于“钢魂馆”与“主题馆”之间的走廊,在四根水泥柱子的后面,有着几位大人物。其中,作为重庆老乡的卢作孚也许大家会更熟悉一点。

    “中国船王”

    卢作孚

    卢作孚(1893年-1952年),重庆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1926年5月,他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被称为“中国船王”。

    1938年秋,抗日战争危急时刻,为保存民族工业的血脉,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将重钢前身的汉阳铁厂抢运到重庆大渡口。这个过程中,在日机的疯狂轰炸下,民生公司有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117名员工壮烈牺牲,76名员工伤残。这次抢运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卢作孚先生也因此受到政府嘉奖。

    “中国重工奠基人”

    张之洞

    身着一身清朝官服的大臣就是张之洞,他堪称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他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汉创办中国近现代首家钢铁厂——汉阳铁厂(重庆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在1911年清朝覆亡前夕,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钢铁都出自汉阳铁厂。

    1938年3月1日,汉阳钢铁厂等钢铁企业的主要设备迁往重庆大渡口后,庭院式的企业总部办公大楼曾被命名为“香涛院”。这都是为了纪念张之洞。

    毛主席曾评价,“钢铁不能忘了张之洞”。

    经过两个会馆直走,前往一号门的斜坡旁边,这里几乎没有多少游客驻足。但是,在这里留驻着几位振兴中华工业“响当当”的人物。

    “华西实业家”

    胡子昂

    胡子昂(1897年-1991年),四川省巴县(今属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副市长、政协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33年,胡子昂开始踏上“实业救国”的道路,与友人共同经营重庆华西兴业公司。1935年冬,胡子昂等负责承建四川水泥厂,1937年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出现的年产量45吨的水泥厂。与此同时,胡子昂等领导的华西公司还在成都、重庆等地承建或改建了电力厂、银行、学校、仓库、办公民用房、成渝铁路第一总段的筑路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在西南工商界声威大振。

    1937年底,胡子昂集资在重庆南岸铜元局、天台岗、马鞍山等地办起了裕华农场,颇具规模。

    “猪鬃大王”

    古耕虞

    古耕虞(1905年-2000年),祖籍广东,出生于巴县。21岁即继承父业经营古青记山货字号,仅8年便垄断了四川猪鬃出口业,使“虎牌”猪鬃驰名欧美市场。

    抗战胜利后,古耕虞又将川畜业务推向全国,占到了全国猪鬃出口总量的80%以上,被誉为“猪鬃大王”。解放后,为突破西方经济封锁使我国猪鬃顺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其财经委副主任等职。

    “川帮银行家”

    杨粲三

    杨粲三(1887年-1962年),重庆江北人。民国时期,揽办重庆铜元局和川北盐税业务,获巨利。1915年创办聚兴诚银行,任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业务获大发展,形成庞大川帮银行集团,并向工矿、交通、公用等部门扩展。1930年冬,杨粲三将聚兴诚银行总管理处从汉口迁回了重庆。

    建国后,杨粲三参加公私合营,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公私合营银行联会总管理处副查事长。

    “纺织业巨子”

    苏汰馀

    苏汰馀(1886年-1948年),四川省巴县人,爱国民族实业家,中国纺织业巨子,“裕大华”传奇的奠基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将武昌裕华纱厂内迁重庆。裕华纱是重庆弹子石地区最大的一座现代工厂。

    “你在哪里住?我不跟你说!杨家湾、窍角沱、裕华纱厂做工作。”这首民谣,曾在重庆弹子石地区极为流行,通过一问一答。一是点出了地名,二是点出了厂名。

    “兵工天才”

    李承干

    李承干(1888年-1959年),国家计量局局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长沙县人。

    李承干于1927年到南京任金陵制造局工务科长。潜心研究枪械、弹药制造。制造局改兵工厂后,任厂长。抗战初期,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改为兵工署21兵工厂,仍任厂长(21兵工厂现为长安汽车)。亦任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校长。他研制的宁造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于兵工界。

    “西南首富”

    李耀庭

    李耀庭(1836年-1912年),名正荣,云南昭通人。晚清年间由滇入渝,经营天瑞祥票号,多谋善贾,成为“西南首富”。重庆商务总会成立,被推为首任总理。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后,他与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杨庶堪(杨沧白),张培爵、朱之洪等人常有来往,深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对革命亦多有赞助。李耀庭支持其三子李龢阳捐银三万元,以助孙中山、陈绍宽“肇和号巡洋舰”起义之资,并雇请一勇士,协助爆破清庭“肇和”军舰。孙中山特亲书“高瞻远瞩”条幅相赠。其子李湛阳、李龢阳在重庆辛亥革命中亦多有贡献。

    “味精大王”

    吴蕴初

    吴蕴初(1891年-1953年),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1939年内迁重庆后,建成重庆天原化工厂及重庆天厨味精厂。

    “状元实业家”

    张謇

    张謇(1853年-1926年),祖籍江苏常熟。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1895年受命于张之洞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与推广种植工作,在南通筹办了大生纱厂。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贡献,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中国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

    范旭东(1883年-1945年),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1917年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

    20世纪30年代,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硫酸铔厂。

    “重庆电力大亨”

    赵资生

    赵资生(1860年-1942年),先世由湖北移居重庆。1905年,赵资生连同重庆绅商刘沛膏、李湛阳(重庆商务总会首任总理李耀庭次子),创办重庆烛川电灯公司。

    1934年7月,选址大溪沟新建的重庆发电厂正式建成并开始供电。重庆市电力供应大为改善。

    (记者 胡肖艺 实习生 朱晨鹭 文/图)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