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综合新闻
“多元”增收 让村民幸福满满

     “如今家乡发展这么好,不管是乡村旅游,还是在本地企业上班,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当然是选择回来就业了!”近日,已在外务工多年的跳磴镇拱桥村村民王兴林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

11月27日,建胜镇四民村村民李茂林正在采摘平菇。李茂林家的平菇年产量约5万斤,种植平菇年收入达20余万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近年来,我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想尽办法、落实举措,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帮助村民走上生活富裕的道路。”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

    种植大户带头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不仅要让自己富起来,还要让村民一起富起来。”1983年,20岁出头的鲜宏海从部队退伍,怀揣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愿望,回到家乡石盘村开始了创业之路。

    作为村委会主任的鲜宏海经过多次调研发现,市场上一种叫“春见”的柑橘品种肉质脆嫩,酸甜适口,受到很多人喜爱。加上当地适宜的自然条件,他决定引进这个十分有前景的新品种,带领村民种植“春见”。

    为了保证果实品质,鲜宏海专门聘请农业专家、引进技术员,到村到户指导村民种植。

    一时间,“春见”火了起来。为了解决销售问题,鲜宏海带头成立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入户成员已从成立时的90户发展到现在的400余户。

    李世相种植春见10亩、葡萄40亩,年产值70余万元;鲜开波种植春见3亩、沃柑6亩,年产值30余万元……看到村里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鲜宏海十分满足。

    促进就业转移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几年前,我在湖北打工,每个月工资近4000元,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家里的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于是我就开始考虑回家上班的事了。”王兴林回忆,之后不久,自己在村里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固定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每年还有五万元左右的收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

    王兴林所在的企业便是拱桥村村民王德明于1998年创办的跳磴木业有限公司,拱桥村目前有25位村民在该企业上班。王德明称,自己当年创业白手起家,最困难的时候曾挨家挨户跑业务,村民们帮了不少忙。“如今,就想优先解决村民工作的事,能够办点实事心里高兴。”王德明说。

    近年来,跳磴镇采取扶持企业与劳动力就近转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企业需求,一方面帮助村民就业,实现了企业、村民“双赢”。

    今年上半年,跳磴镇已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同时通过举行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推荐复原退伍军人就业等多种形式,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创新发展模式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

    “以前除了耕种家中几亩地外,别无经济来源,因此生活过得比较紧张。”金鳌村村民范国瑜说,自己小时候一直住在农村,从小就与蔬菜打交道,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小小年纪便开始帮助父母分担农活。耕地、播种、除草样样拿手。

    几年前,不安于现状的范国瑜打开思路,开始做起果蔬批发生意,从农民变身为创业者。他说:“我一边收购村民的蔬菜,一边从云南等地购进水果,在重庆市场上销售,每个月至少能实现一万元以上的收入。”

    范国瑜回忆,刚开始做生意,进货、销售渠道都没有,全靠自己慢慢考察市场,一步步摸索。如今,他已经是金鳌村的致富带头人,正参与筹建村里的股份专业合作社,帮助更多人实现致富。“希望我的经验能在帮助村民增收上给予一点帮助。”范国瑜说。

    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农民要增收,就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多种形式,助力村民向创业者等身份转变,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更多家庭尽快富裕起来。

    (记者 胡肖艺 罗超/文 龙在全/图)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