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到2019年,“寻找宣传发布巴渝工匠年度人物”活动已开展四年,日前,70位“2019巴渝工匠年度人物”正式出炉。
来自我区的大漆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黎阳当选,并于9月27日参加了颁奖典礼。
与漆为伴,因为打心眼里喜爱
小院里的多肉植物,在风中尽情展露身姿;一股股淡淡的漆味儿由远而至,但并不刺鼻;偌大的废旧厂房里,几个人在角落里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穿过茄子溪街道新港社区后的一条小巷,记者见到了王黎阳。在这方创业与生活的小天地里,王黎阳打开了话匣子。
1983年12月,王黎阳出生在茄子溪木材综合厂一个普通木工家里,一直对色彩、景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在绘画这个艺术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黎阳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3月,他如愿跨进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大门。
机缘巧合下,2006年2月,王黎阳开始追随中国漆艺泰斗何豪亮教授学习,从此开启了与漆为伴的学艺生涯。随后,他开始大量制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从漆家具到金属小装饰品,他在此期间积累下了不少大漆技艺。2008年大学毕业时,在学校举办的漆艺作品展览上还展出了他的作品。
在现代化工艺品越来越流行的今天,王黎阳始终保持着对这门古老手工艺的“痴”,十余年坚守在租来的废弃厂房里,与大漆为伴,与孤独相依。
“我钟爱漆艺主要在于其复杂的工艺、多种多样的选材以及丰富多彩的变化。”王黎阳说,选择大漆最主要的是自己打心眼里喜爱,所以也就能耐得住那份寂寞。
潜心专研,几天不出门是常事
重庆历来是我国西南地区优质大漆原料的主产地之一,但随着岁月变迁,这种传统技艺制成的作品,却越来越少出现在居民家中。
这些年,王黎阳继承运用雕刻、镶嵌、彩绘、堆漆等传统技法,逐渐成为重庆大漆制作的骨干力量。虽然年轻,他希望能为大漆制作技艺的传承添柴加薪。
用大漆制作的作品需经过多道工序,从设计到雕刻,从上漆到打磨,从镶嵌到装饰……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功夫和心血。
那段时间,王黎阳吃过早饭后就开始描漆,一上午只能描30平方厘米,午饭后再描30平方厘米,晚饭后为上午描的漆贴金,半夜再为下午描的漆贴金……每天就这样重复着。
期间,有3年多时间,他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吃住都在工作室,几天不出门是常事。“歇息下来时,就练习书法或者看看书。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创办自己的漆艺公司,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动力。”王黎阳说。
2015年4月初,王黎阳踏上了新的起跑线,注册成立了重庆漆器艺术品厂。怀着一颗感恩和怀旧的心,他毫不犹豫地把企业“落户”在了大渡口。
每件作品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从阴干房取出作品时,王黎阳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这些作品受到丝毫破坏。把一切献给技艺,是他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态度。
初心不改,在坚守中传承技艺
放眼厂房,一块写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大漆制作技艺”的牌子十分醒目。
2014年1月的某一天,对王黎阳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重庆大漆制作技艺被列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久后,王黎阳也成为了重庆大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作品《酒歌》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墨地堆漆研绘描金花鸟长方文盒》《朱金斑犀皮漆官皮箱》被大渡口区博物馆收藏……这些年,王黎阳参与制作的作品在业界得到了不少赞誉。
“接下来就是把每一件漆器做到最好,把漆艺传承下去。”王黎阳的团队正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漆技艺,这便是一个传承人坚守的意义所在。
如今,每个月均会有川美的学生过来学习,他都会抽出几天时间,为学生们传授大漆技艺。在他们身上,王黎阳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今年,全市共有256位技能人才报名参评巴渝工匠年度人物。王黎阳凭借多年的技艺磨练和非凡的创造能力成功当选。他说:“这次入选,说明整个社会对大漆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也更加坚定了最初的选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王黎阳看来,既然选择了这门技艺,那就只管风雨兼程,守一间房,候一盏灯,留给世界的只能是义无反顾的背影。
人物简介
王黎阳——今年36岁,痴迷大漆十余年,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巴渝工匠年度人物。其作品《酒歌》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墨地堆漆研绘描金花鸟长方文盒》《朱金斑犀皮漆官皮箱》被大渡口区博物馆收藏。
(记者 罗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