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涵菓)6月11日,记者来到新山村街道平安社区,看到社区党员们刚刚结束党课的学习。党员们的课程结束了,而社区党委的工作却还没有结束。
张炼是平安社区的党委副书记,每次党课结束后,她和同事们还有两件工作要做。一是把学习资料通过微信传给一部分党员,二是开展“送学上门”的活动。
“通过建立台账,对党员细化分类,管理工作更高效了。”张炼说道。
退休党员“再就业”提升凝聚力
“来,所有同志看着我的镜头,笑一个,茄子!”5月4日,在义渡古镇的“义渡口”牌坊下,来自新山村街道平安社区的党员们拍下了一张幸福的合照。镜头里,每个人的笑容都是那么真切,而镜头的那一端,有个人也在默默奉献着。这个人就是平安社区的党员邓兴民。
今年67岁的邓兴民,平时热爱摄影。除了是平安社区的党员,邓兴民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摄影志愿者”。“每次开展组织生活,需要拍照的时候,都是我来。身为一名党员,这也是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邓兴民说。
从2018年以来,平安社区党委陆续新增了7个支部,党员数量也增加到300余名。突然新增的党员,大家彼此都很陌生,如何在管理好党员的同时提高凝聚力呢?对党员进行“设岗式”管理解决了这个难题。
除了像邓兴民这样的“摄影志愿者”,在每次组织生活时尽心尽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在业委会的筹备选举中,努力做好自己“岗位”的职责。
胡昌莉是美德佳园的居民,也是一名党员。恰逢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社区动员她加入到筹备组中,负责选举的相关事务。胡昌莉欣然接受社区党委的“任命”,并且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如今,美德佳园的业委会换届已经进入最后的流程。
“我们社区的退休党员比较多,针对这一情况,通过‘设岗’,积极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活动和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为社区的建设作贡献。”张炼向记者介绍道。
“帮扶式”管理党员打开心房
对党员进行精细化管理,了解党员的需求,同时也是提高服务水平的一种途径。针对社区的困难党员,社区通过“帮扶式”管理,了解党员近况,提供帮助,及时解决困难党员的难题,增强党员们的归属感。
今年89岁高龄的老党员吴伯伯,住在平安社区新宝龙·易城2栋。由于身体不好,子女也不在身边,老人平时都是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孤僻,几乎不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有一次,吴伯伯来到社区反映增加临时公厕的情况,张炼稍微回复慢了一些,吴伯伯就对着她发了一顿脾气。张炼说:“我当时觉得很委屈,但是转头想,老人的建议是好的,可能因为缺少沟通交流,难免脾气差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平安社区党委书记陈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党员志愿者,主动上门,对吴伯伯进行慰问和“送学上门”。第一次敲门,陈红和党员志愿者直接吃了“闭门羹”。但他们没有放弃,第二次敲门,好说歹说了十几分钟,吴伯伯才给他们开了门。进门后,工作人员首先给吴伯伯解释了修建临时公厕的事情,然后给吴伯伯送上了慰问品和最新的党课资料。“最近,吴伯伯做了白内障手术,我们又上门去看望他。这次上门,吴伯伯老远就把家门打开迎接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首先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沟通交流,管理要严格,服务更要到位。
精准培训灵活方式方法
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多,社区党支部的数量也从原来的2个增加到9个,组织党员上党课也成为了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如果一味地要求党员们必须要到社区来上党课,就会造成经常都只有那一部分党员会来社区,因为特殊情况不能来的党员,总是不能来社区参加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懈怠的负面情绪。”张炼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平安社区建立党员台账,对党员的信息进行汇总再分类,灵活开展学习。
一部分时间充裕的党员,社区党委就鼓励他们来社区上党课,参加组织生活;一部分党员经常外出旅游,或者喜欢外出避暑,有时一走就是几个月,长时间都不在本地,社区工作人员就添加他们的微信,每个月定时为他们发送学习内容,并且让他们通过微信就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还有一部分党员,由于年龄偏大,腿脚不方便或者身体欠佳,社区党委就主动“送学上门”。
“以前是我们社区党委挨家挨户地送学,现在建立起党支部,各个支部的积极党员主动承担起了‘送学上门’的任务。”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党员虽然不能来社区参加活动,但都会主动询问最近的组织生活开展的情况,主动学习,让他们很欣慰,也很感动。“有的老党员党性很高,就算是瘫痪在家,每月上党课前后,都会打电话到社区主动和我们约好‘送学上门’的时间。”张炼说。
据了解,下一步,社区将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目标式”管理,对流动党员实施“跟踪式”管理,更加精准地把握党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