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我的家乡大渡口 岁月变迁风华正茂

    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6月10日,通过“书记晒文旅”“区县故事荟”“炫彩60秒”等专题,大渡口向全国展示了它的魅力,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赢得满满点赞。

    “不管是环境还是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渡口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没想到身边有如此多的‘打卡地’,一定要去看一看”……大家纷纷有感而发,讲述自己与家乡的故事。

    “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晒’出了家乡美,‘晒’出了大渡口的人杰地灵。”6月12日,在重钢工作了37年的张亚东再一次点开手机里“书记晒文旅”的短片时,赞声连连。

    今年53岁的张亚东常常说自己是“老重钢人”,对大渡口的记忆,张亚东总是习惯将它与重钢联系起来。“以前,我们在厂区行走,总要戴着厚厚的口罩,如果出门,家里的窗户必须关上,不然桌子上便是一层灰。”他回忆。

    真正开始拥抱绿色是在1986年。张亚东至今记得,那一年,大渡口公园建成开放,开园当天,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去散步观景。从那以后,大渡口公园成为大渡口人休闲踏青的最佳选择。

    2011年9月,随着最后一炉炉火的熄灭,重钢结束了在大渡口的钢铁生产。曾经十里钢城创造的辉煌,变成了留在重钢人心中的一段过往。

    张亚东笑着说,大渡口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好多公园:美德、思源、义渡、双山等等,身边再也看不到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身影,清晨打开窗户,迎接他的不再是灰尘,而是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

    “在大渡口依旧能看到许多关于重钢的印记,相比钢铁工业的黑白底色,如今的大渡口焕发的是另一种更为明亮的风采。相信脱下‘钢铁外衣’的大渡口在完成转型后将拥有更新的活力。”张亚东说。

    “一家人工作生活都在这里”

    “大渡口‘双晒’推介片很震撼人心。区委书记王俊当导游、当代言人,对大渡口历史、文化、旅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我区工作的柏雯是四川人,她告诉记者,大渡口专题刊播后,她的朋友圈被大渡口的“双晒”作品刷屏了,“精彩”“震撼”“漂亮”等词语写满了评论区。

    2013年,柏雯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渡口工作,如今,她和丈夫张翀已在大渡口定居,“张翀是陕西人,现在同样在大渡口工作,孩子今年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们一家人的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就此扎根大渡口了。”柏雯说。

    柏雯告诉记者,在此之前,自己对大渡口的历史了解不深,“双晒”活动让自己补了一课,“印象最深的是在区县故事荟中,从‘一把手斧开启文化印记’到‘一湾渡口流传义渡精神’的内容,我深入了解了大渡口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气势磅礴,看了让人热血沸腾,为大渡口的快速发展感到自豪。”她说,自己不仅要当见证者,还要当建设者,要立足自身实际,为“第二故乡”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带着孩子去逛一逛大渡口博物馆,成了柏雯一家近期的计划。她希望孩子能从小耳濡目染,了解大渡口的历史人文,传承义渡精神。

    “与家乡美食结下不解之缘”

    “等待的心情就和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样激动。”6月10日晚,在重钢长寿厂区工作的杜剑峰老早就打开电视,等待“书记晒文旅”的播出。

    今年29岁的杜剑峰笑称自己是“大渡口土著”,在长寿工作不到一年,只要不加班,每周都会回家。提起这次“双晒”活动,他感触很深。“我作为一个‘新重钢人’,看到抗战时期重钢铁血西迁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的时候,很受触动。虽然重钢完成环保搬迁,离开了大渡口,但铭刻民族记忆、肩负家国重任的‘钢城’精神仍在大渡口传承。”

    杜剑峰说,父亲在大渡口经营着一家餐馆,自己因此也与家乡的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比起自己去过的所有地方,只有家乡的美食味道才最真实,清晨一碗竹林牛肉面,中午吃个地道的火锅,再品一品传承百年的谢氏烧烤……只要一想到大渡口的美食就很想回家。

    “记得高二的暑假,父亲正在筹备开餐馆,他带着我几乎吃遍了大渡口大大小小的美食,一边吃还一边给我讲大渡口的人文风情,像‘七十一条街’(其实一条街)、茄子溪的传说、伏牛溪的故事等等,现在回想起这些片段,都还伴随着一股美食的香味。”杜剑峰笑着说,这几天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为家乡点赞,然后再将链接发到朋友圈,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了解大渡口,走进大渡口。

    (记者 胡肖艺)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