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民生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民生新闻
挥别了 雄立长江60载的“老兵”

最后一班客运列车通过白沙沱长江大桥

    “快点站在这里给我拍一张。”“来来来,我们一起来照个合照。”4月23日上午,平时只有当地居民的白沙沱突然涌入许多“外地人”,甚至有不少游人带着单反、拿着手机纷纷和白沙沱长江大桥合影留恋。

    原来,这是白沙沱长江大桥通车的最后一天,4月23日下午,最后一班客运列车通过白沙沱长江大桥;4月23日晚上,最后一班货运列车通过白沙沱长江大桥。从4月24日开始,白沙沱长江大桥正式结束通车史。

    60年 平凡中见证伟大

    “为什么一座大桥退役会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呢?”白沙沱长江大桥位于大渡口白沙沱和江津珞璜之间,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二桥”,也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专用的大桥。大桥修好后,渝川黔三地往来的运输线从此打通,这里成为了重庆人的骄傲,也承载了很多重庆人的记忆。建成之初曾名为“重庆长江大桥”,上世纪80年代初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重庆长江大桥”之名移至石板坡大桥,这座桥梁才因为地处白沙沱,而改名为“白沙沱长江大桥”。

    1952年7月1日,被称为“新中国首条钢铁大动脉”的成渝铁路建成并全线通车。邓小平在西南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发出号令:“成渝铁路修好了,我们还应当修一座大桥把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连接起来,让四川到重庆的这段长江天堑也变通途!”

    据当地居民介绍,白沙沱长江大桥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命脉,是运送战略物资的经济要道,修建这座桥时人山人海,惊动四方,后来还有专门的武警官兵驻守,一方面保障后方物资源源不断送入前线,另一方面也保障过往行人的出行安全。“现在很多人都在桥上行走,从白沙沱去珞璜赶场买菜,时间久了,这个桥不仅仅是一个出行方式,更是连接了两个地方的人的情感。”当地居民刘阿姨介绍道。

    去留 难忘的旧时记忆

    “作为一名铁路工作人员,我其实不想它被拆。当年修这座桥很艰辛,有的工程师和工人为了这座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希望它能保留下来。”修铁路的陈天雄老人说。面对大桥退役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前来留影纪念的人们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专程从玉清寺赶来的彭昌慧阿姨告诉记者,她爸爸是修这座桥的,当年她才8岁,这座桥不仅陪伴和见证了她的成长,更凝聚了她爸爸的一份心血,因此希望保留它。

    这座桥陪伴一代代人成长,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大家希望保留白沙沱长江大桥的意愿格外强烈,那么,如果保留,保留下来的大桥又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今年已经80岁的杜顺清老人说出了他的建议:“住在附近的人现在过河很不方便,坐船费用太高,长期下来老百姓支付不起,而且渡船晚上六点半就收了,因事晚归的居民压根没有办法回家。这座桥是附近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停用后可以把它改成公路或便道,派人维持安全秩序,让老百姓过路,也是老百姓的福利。”

    但是,尽管民众的呼声如此,一些实际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大桥不拆的话,每个月的维护费用都很高,这一笔钱承担下来确实很困难。”大桥负责人何主任说道。

    祝福 开启发展新篇章

    大桥退役,当然离不开建筑和守护这座桥的工人师傅们,是他们的建造、坚守,让这座桥平稳运行六十载。唐金华,一名普通的检查工,在白沙沱长江大桥已经工作了十五年,负责维护、检修,在桥上走来走去的几千个日夜,已经成了刻在唐金华骨子里的一份记忆,突然间大桥停用,他心里万分不舍,像是在跟一个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依依告别。“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的发展已经走上了快车道,新旧替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虽然舍不得,但是也接受,祝愿祖国发展越来越好。”唐金华感慨道。

    “这座桥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造起来的,当时条件很困难,大家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凭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信念,战胜了困难,是我们那一代人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现场,特地赶来的孙贻荪老先生满脸自豪地介绍着。作为第一代建筑工人,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孙老先生在二十来岁的大好年龄修建了这座大桥,至今仍倍感骄傲。提及大桥退役,孙先生的一席话令人感触颇深,“我对它恋恋不舍,它能够保留当然就更好了。今天它退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证明我们国家发展了,祖国越来越强大,每天都在进步。旧的铁路完成了它的使命,新的大桥也展开了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黄兰清 实习生 张永香文/图)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