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大渡口要闻
“定制式”服务 满足居民需求

巧手编织幸福生活、妇女朋友笑开颜 实习生刘思颖/摄

    “几年前,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只有几百人,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如今,近万名居民群众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内容几乎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山村街道相关负责人提起这几年志愿服务团队的蓬勃发展,不禁感慨万千。

    量体裁衣,是新山村街道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最贴切的形容,根据新形势下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街道紧贴实际,积极完善社区各类服务项目,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手工编织 让残疾妇女开启新生活

    日前,家住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的几名残疾妇女喜上眉梢,因为她们加入了街道的手工编织社,掌握了一项就业新技能,也多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在编织社,专业的编织老师前来开班授艺,大家不断提升编织技术,并将各种编织饰品推广到淘宝和微店进行售卖。

    家住沪汉社区,今年46岁的江月华(化名)是一名残疾妇女,工作对于她来讲是遥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新山村街道开设了一间手工编织社,编织的纯手工工艺品还可以参加区残联等单位举办的义卖活动!”江月华告诉记者,得知培训地点就在沪汉社区,这让她兴奋不已。

    说干就干,江月华向一位有着几十年手编技艺的老师傅拜师学艺,半年后,她在微信朋友圈试着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万万没想到好评如潮。有时候,一个月内还会接到几个私人订单。

    “手工编织是拓展残疾妇女就业渠道的好方法。”新山村街道相关负责人称,街道打破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利用社区资源为残疾居民搭建了一个新平台。每个周二、周四下午,街道特地将辖区内患有精神残疾、肢体残疾、心理障碍的居民,以及喜欢手工编织的居民聚在一起,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培训掌握一项新技能,让她们重拾信心。

    社工到家 让老年人有了“定制服务”

    新山村街道为更好地服务社区老人,以翠园社区社工室为服务示范点,对辖区60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探访,详细了解老人与家人关系、健康状况、心理状态、需求服务等内容,以根据不同老人的情况定制个性化的专项服务。

    今年七旬的钟顺鸿老人一直独居在翠园社区石板场一个老居民楼里,由于年纪偏大,记忆力衰退,煮饭忘记关火时常发生,给家中带来了安全隐患。“我把情况告诉了社区工作人员,没过多久,社区派人来家中为我安装了烟感器。”钟顺鸿说,“有了烟感器,可以第一时间提醒家中发生的安全隐患,从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虽说是一件小事,却是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推行“私人定制服务老人”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他社区纷纷效仿的一种模式。

    据介绍,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向老年人开展定向服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摸底,社工通过探访,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为老年人建立需求档案,记录老年人的需求情况;第二阶段为对接,社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链接外部资源为老年人定制个性化专项服务,如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代办服务、缝纫修补等;第三阶段为生命回顾,社工通过陪伴老人进行生命回顾,帮助老人缓解因社会角色转变而带来的“孤独感”、“无助感”,重建人生价值,重拾生活自信。

    10名志愿者 让青少年有了“辅导员”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校外辅导站”的作用,今年,新山村街道与爱心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建立起了长效合作机制,让大学生走进社区给孩子们当“辅导员”。

    4月22日下午,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10名大学生走进新一社区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今日课程是给大家辅导语文和数学,把你们平时上课没有学到位的知识复习巩固一翻,并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电脑,教授学生查找知识点。”课堂上,志愿者漆兴温柔说道,孩子们也听得很认真。

    “别说社区不收费,就算收费,我也会将孩子送来。”说这话的是7岁学员王欣的奶奶,言语中充满了对社区“校外辅导站”的肯定和感激。她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在邻居的推荐下,她将读一年级的孙女送到社区学习数学,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认真辅导和严格要求下,孙女的成绩显著提高,平时她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不在家,作业辅导我完全不懂,社区“校外辅导站”的建立,让我们做爷爷奶奶的省了不少心。

    据了解,“校外辅导站”在新一社区试点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今年将延伸到其他社区,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免费课业辅导及兴趣培养服务。(记者 高祎恩 通讯员 刘梅)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