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师傅,我这块表可以修吗?”“没有问题!”仲春的早上,在我区钢花影剧院旁,时常都可以看到一位大叔为大家修理着钟表,他叫郑克俭,从小在锁口丘附近长大,是地道的大渡口人。
今年62岁的郑克俭,从事修表行业已经有整整40年时间,而且一度患上了癌症,但他乐观、坚强,用勤劳的双手诠释着自强自立的精神。
拜师学艺技傍身
身材瘦削,精神昂扬,这是郑克俭给人的第一印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眼前这位大叔长期坚持锻炼,殊不知,他曾经饱受重病侵袭,是一位癌症病人。
郑克俭当过知青,1979年回城后,就来到母亲所在的单位“钟表眼镜刻字社”工作,开始拜师学习修理钟表,“尽管家里条件不错,父母都是干部,姐姐也是医生,但我还是选择了修表这一行,”和郑克俭聊天,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他记忆颇好,言谈中满是正能量。
拜师学艺的三年,郑克俭全身心地投入,把各种技艺学得十分精湛,“我们这行技术复杂,要求精密,”郑克俭说,但不管怎么样,也有规律可言。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了钟表零件的“栽尖补齿盘油丝”的技术,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由于基本功扎实,郑克俭出师后,正赶上单位搞“个人承包”,他没有犹豫,就在钢花路上摆起了一个摊位。那一年是1982年,郑克俭刚好25岁,他带着火红的青春在这个行业开始打拼。
苦苦坚守度难关
在单位搞承包后,郑克俭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但创业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让他体味到了人生的不易。
“我出来的时候,刚好是改革开放最开始的那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郑克俭说,比之70年代,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不少,戴上手表已经不是难事,有表的人多了,修理的业务自然好了不少。
由于郑克俭技术过硬,收费不高,来他这里来修表的人很多,“那时一个月下来,我找的钱比上班多几倍!”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郑克俭有些自豪。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时间。进入90年代,传呼机、手机开始逐渐流行,戴表的人越来越少,郑克俭的生意开始下滑,“那个时候生意很不好,有时候甚至还打‘白板’,我也准备不做了,想出来和朋友一起做生意。”但朋友告诉他,生意的风险非常大,最好三思而行。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郑克俭决定坚守自己的老本行。他下定决心,在修表的行业一直坚持下去,“即便是‘表’的类型不断升级,也难不倒我,总能让顾客满意。”
由于自己的坚持,郑克俭修表的知名度开始传播开来,顾客也慢慢多了起来,他也因此度过了难关。
身患癌症胜病魔
因为风里来,雨里去,郑克俭身体状况出现了危机。2011年,他感觉身体不适,结果到医院一检查,结论是“早期胃癌”。
郑克俭从小就很乐观、坚强,拿到检查报告的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平静地接受了一切。
经过手术后,他在家休息了半年,稍微有点好转后,他告诉家人,自己还想出去修表,不想在家当病人,“我给家人说,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
得知郑克俭的想法,家人坚决反对,但经不过他的执拗,最终还是答应了。值得高兴的是,自从郑克俭病愈后出来摆摊后,他的身体状态一直保持得很好。而且修表的技艺日渐精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客户都是慕名而来,这让郑克俭颇有成就感。
现在,郑克俭已经退休,一个月还能挣上几千块钱,且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当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越来越强。“病魔虽然顽固,但只要精神乐观,是可以战胜病魔的,从而迎来良好的生活质量。”他说。(记者 陈艺军 通讯员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