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早,轨道交通2号线平安站下车,穿过成千上万提着公务包的上班族,穿过车水马龙的钢花路,记者沿着跃进路步行五分钟,来到了高楼大厦背后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个地方曾名为革新村,现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是重钢家属区。这里的人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这人在街头喊一句,那人在巷尾就能听到悠悠回声……
相比几十年前,虽然现在革新村人搬走了许多,但山城老巷的气息未变,人情味犹存。记者采访当日阳光正好,不少居民在公园树下,或是自家门前,站着,坐着,聊着天,晒着太阳。
处处都能听到闲话家常欢声笑语
10点半,阳光正好。65岁的老龙是重钢退休工人,正抱着孙子,在家门口阳光下转圈,逗孙子开心。一旁,其老伴用大盆端着洗好的衣服,向阳光下走去,准备晾晒。
“记忆里的革新村比现在更加热闹……”老庞笑着说,他在这巷子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巷子的繁华、落寞,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这里每间屋子都住满了人,爬个坡,一条巷几栋房,再爬个坡,又是一条巷几栋房。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闲话家常、欢声笑语。”老庞笑着回忆,那是一段遥不可及的梦境,却又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那时,我们家分到的房子,有40几个平方,两室一厅,家里还有厕所。这在当时,算很洋气的,很多人的房子顶多十几二十几个平方,且他们家里面都没有修厕所,方便只能上公共厕所。”
巷子里青梅竹马的爱情
老庞的儿子小龙今年42岁,现在虽然搬到外区居住,但对于革新村的一切,他都难以忘怀,而最难忘的是这里儿时的玩伴。“那会我们这条巷子都有十几个娃儿,每当放学、周末,站在巷子里面一喊,大家就都出来了。我们一起去区府池塘钓龙虾,去李子林看油菜花,夏天热了还会偷偷跑去江边洗澡。”
“有时候放学了,想去哪个小伙伴家里面找他玩,他要是没在,我就会直接钻进他家里面坐着等,就跟在自己家里面一样自在……小伙伴有了什么新玩具、新耍事,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聚到一堆,那种感觉,现在的很多娃儿都体会不到了。”
“小时候这里都是青石板路,打赤脚踩在上面很凉快,有一根很粗的水管子,躺在上面很凉快。夏天,我们就在树下乘凉,用蚊香驱赶蚊虫,迷迷糊糊的,就能睡个午觉。”
说到关于巷子里面,青梅竹马的爱情,小龙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表示以前的爱情很简单、很朴实。“我们那个时候比较保守,不想这些,但偶尔也会听到些风声。我和我妻子,以前虽然不在一个巷子,但都是住革新村的,偶尔会碰面,对彼此也有些印象。后来,经过家里面的长辈介绍认识,便在一起了。”
几十年历史的老摊贩
12点半,一位身着蓝色外衣的老婆婆,正提着自己破掉的鞋子,来到革新村广场背后的巷子里,找鞋匠补鞋。
树下支着一张桌子,一台老式缝纫机,两个巨大的“百宝箱”……65岁的修鞋匠刘师傅已在革新村默默坚守20多年。天亮出门,日落收摊,20多年来,从“小刘”变成“老刘”,脸上、手上已满是皱纹,因为一句“被需要”,他选择继续坚守。
而一旁,还有修脚的、理发的、擦皮鞋的……也大多是经营了几十年的老摊贩了,居民对他们都十分熟悉。
下午2点,麻将馆老板娘站在门口,笑眯眯的一张脸顺势贴了过来打招呼,“打麻将不,喜欢打哪起,倒倒胡,成麻?都可以打!”
不一会儿,附近的麻友都赶来了,有开着车过来的,有午饭后就徒步赶到的。很快,几桌麻将便已经哗啦啦的开始洗牌。
麻将馆里一边摸牌放炮,一边龙门阵聊得河翻水翻。年过七旬的刘爷爷是麻将馆里的常客。虽然儿女在不远处的高档小区给他买了房子,但他还是愿意回到革新村来住。“住在这里,亲切啊!外面不远有菜市场,早上吆喝一声,就约到一起去买菜。煮饭时,只要谁家煮了好吃的,便会在巷子里面喊大家一起来吃,或者直接用碗装一点菜端给对方。”说着,刘爷爷脸上露出重庆人特有的豁达,哈哈哈的笑声四处传开。
下午6时,记者离开革新村。青石台阶上,洒满了夕阳余晖,路旁小猫悠闲地打着盹。隐约间,还能窥探到,过往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