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楠) 大渡口的地标、大渡口人曾经的记忆、重庆人对大渡口的印象……只要说到大渡口,绝对会有钢花影剧院的身影。
钢花影剧院门票曾一票难求,上个世纪的人们,文化生活远没现在丰富,下了班去逛街看场电影,几乎是那时人们最时髦的生活方式;钢花影剧院也曾是明星大腕云集,名角大腕们,只要到重庆,势必会来钢花影剧院秀一场……
曾经的辉煌成为记忆,而今天的钢花影剧院,正在以她新的面貌迎接着新的使命,本期“义渡旅游”将带你走进钢花影剧院,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喜欢她,记住她。
1
距今已有56年历史
仿苏式建筑,米黄色的外墙,6根高达十余米的石质立柱,撑起整个影剧院大门,左右两侧,分别立着“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匾,棱角分明的顶上,红色的“钢花影剧院”五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站在大门外,与想象中的浪漫主义色调不同,钢花影剧院更像是一个大会堂,显得有些庄严。
钢花影剧院在1957年开始动工,正式投用于1963年,是一座拥有56年历史的影剧院,也是大渡口区唯一完整的苏式建筑。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文化资源没有现在丰富,对于人均工资30多元的重钢职工来说,下班后花一角两分钱看一场电影是他们“最方便”、“最奢侈”的娱乐项目。钢花影剧院也就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的集散地。
普通工人家茶余饭后最爱的去处就是这家影剧院,孩子们在放学后每天都蹲在钢花影剧院门口等机会溜进去看最后10分钟的电影。
“2007年,重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展开,钢花影剧院成为全市第一批优秀建筑物。”重钢朵力房管科张燕介绍,2010年,重钢集团耗资2000万元重新修缮了钢花影剧院,并于2012年重新投入使用。“修缮的时候,重庆籍歌唱家张迈也来过,音响位置怎么放,还是她提的建议。”
2
“钢花”源于文学月刊
“在我的记忆中,钢花影剧院大概在1959年落成,最开始的规划中,主要是作为重钢集团开会和组织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做新山村大礼堂。”今年87岁高龄的许宏祓,属于重钢集团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后担任过集团俱乐部主任和文体部部长,甚至“钢花影剧院”的题字,也出自他之手。
“约莫在1960年的时候,钢花影剧院开始晚上售票,但票上面盖的却是中山电影院的章。”据许宏祓回忆,大概在1963年的时候,影剧院决定制作自己的电影票,才把新山村大礼堂改名为钢花影剧院。
但说起为什么要用“钢花”二字为影剧院命名,却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原来在1958年,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陈哲武、《钢铁报》总编辑杨祚泽和记者刘集贤商量创办一份文学月刊——《钢花》。刘集贤向郭沫若写信恳请他题写刊名并赠诗,1个月左右收到了郭沫若秘书的回信,随信附上郭沫若亲笔书写的三幅“钢花”。
“那些毛笔字比鸡蛋略小一点,其中一幅被郭沫若用毛笔在下面打了‘勾勾’。”许宏祓表示,后来《钢花》的影响力变得很大,所以影剧院就取了“钢花”两字。
3
曾经这里星光璀璨
“相比山城电影院多了一个功能,钢花影剧院不仅能放电影,还能承接各种演出。正因为这个功能,在上个世纪,钢花影剧院的舞台上,曾是明星大腕云集。”许宏祓自豪地表示,当时全国60%的著名老艺术家,都曾在这里表演过。
名角大腕们,只要到重庆,就必来钢花影剧院秀一场。许宏祓特地举例,1961年中央乐团指挥家、中国合唱第一棒严良坤、钢琴家刘诗昆、小提琴家盛中国到重庆演三场,其中钢花影剧院就占了一场。
许宏祓说,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在钢花影剧院留下过欢声笑语;国歌词作者田汉,留下过“淡云微雨访重钢,钢水奔流赛两江;憾不钢花歌舞夜,高楼同听巧姑娘”的墨宝。
郭兰英、姜文、唐国强、张艺谋、巩俐、刘晓庆等全国著名艺术家、演艺名人,许宏祓数了数手指,都曾因演出或出席首映礼来到钢花影剧院。不仅如此,还迎接过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表演团。
“这里曾是一票难求的地方。”许宏祓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钢花影剧院被评为全国影剧院300强,这在当时的影响力,绝对不亚于今天的UME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