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眼见着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户大渡口,每一个大渡口人都感到由衷的自豪。招商路远,发展路长,我们看得到的,是收获的成绩,看不到的,是在这靓丽成绩单背后的所有招商人的努力。
对于张亮来说,工作仍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众多冲锋在前线的招商人中,张亮就是其中一员。今年36岁的他,其中一个身份是区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另一个身份是区生态环保产业组商务代表。
在寻找商机的奔波中,他行色匆匆;在各执己见的洽谈中,他苦口婆心;在项目落地的协调中,他殚精竭虑……两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区成功引进环保投资项目30个,为我区生态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对外招商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娴熟的待人接物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极强的忍耐力和不怕困难的劲头。”这是张亮对招商工作的感悟。
办公室主任“跨界”从零开始变身“业务大拿”
1月22日,记者来到区委党校办公室,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张亮是一个非常干练的青年人,清爽的短发、简单的衣装,说话简洁、有条理,大方得体。身兼多职的他,正在和一位企业老总通话,邀请他来大渡口实地考察投资环境。
“我与这位老总沟通了多次,但我说十句,不如他亲自来大渡口一趟,所以力邀他来参观。”
2003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张亮,来到我区区委党校工作。十多年间虽然有被抽调到市委组织部、区委党群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经历,但总的来说从事的都是党务工作。
2017年初我区成立生态环保产业组,张亮被抽调到小组任商务代表。接到任命之初,张亮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也有点“水土不服”。大学学习文秘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党务工作,如何跨越专业的障碍,尽快熟悉眼前的工作?这是张亮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很快,张亮给自己定下了准则——不怕吃苦,惜时求学。“生态环保产业招商,首先我要懂生态环保产业,从基础知识到行业细分领域、国内相关行业现状都是一点点地从头学起。”阅读书籍、咨询专家、请教相关负责人,通过学习,张亮渐渐摸出了“门道”。
当时,生态环保产业组刚刚成立,招商对象项目库里是一片空白。张亮坦言:“当时招商甚至连个对象都没有,自己又是个门外汉,怎么招,招什么,心里一点谱都没有。”
生态环保企业有哪些?其中与我区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相符的又有哪些?如何从巨量企业中“海选”出这类企业,并且让他们来大渡口安家筑巢?摆在张亮面前的任务十分具体。
张亮拿起手机,从炒股软件中把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筛选出来,然后再来梳理这几百家公司的财报。把其中业绩好的、有新建项目需求的记录成表。然后开始打电话联系、登门拜访,请他们到大渡口来考察。
至今,张亮仍记得第一次拿起一本厚厚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环保专业分析和研究,原本应由一个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完成,但由于人手吃紧,他只能边学边研究,起早贪黑独自完成。“在项目对接时,也许对方的一个专业提问没能解答,就可能会让整个招商陷入僵局。而能够对答如流地接招,就必须要更全面学习和了解。”
天道酬勤,通过不间断地自主学习,张亮迅速提升了自身业务知识面,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用真诚和毅力打动客户
“我是被你们招商人员的真诚和毅力打动了。”去年8月,某环保公司落户我区,公司负责人凌总在签约时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
当年夏天,张亮得知凌总有寻觅新厂址的需求,第一时间找到他,在多次的沟通后,凌总同意落户我区。然而,由于另一个竞争对手给出的条件也十分丰厚,凌总动摇了。
为了“稳住”凌总,不让他临时变卦,张亮多次在周末的清早深夜开车到机场接送凌总,并为凌总安排酒店。凌总想吃重庆小面,张亮冒着7月酷暑高温满街跑为凌总打包……最终,凌总终于被感动了,没有变卦。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年,但这样的事例已经多得让张亮数不清。
去年北京举办了一次环保产业宴会。为了将我区的“宝地”推荐出去,引进更多适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好项目,张亮带着上千份名片和宣传册,出差去往北京。在宴会厅里,张亮不停地变更自己的座位,东奔西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将名片和我区的宣传册发放给与会的各个企业老总……这顿本应美味的晚餐,张亮吃得十分辛苦,但最终把上千份宣传材料发完的那一刻,成功的喜悦胜过了一切美味佳肴。
两年招商路上,张亮对接企业数百次,引进项目30个。打动这些企业的,正是张亮的真诚和毅力。
贴心服务 做入驻企业的娘家人
当招商项目落地后,企业的后续发展离不开宽松的发展环境,离不开贴心的配套服务。
手中的奖杯凝聚心血
“张亮是我们在大渡口的‘娘家人’,哪怕是企业职工入住公租房、子女入学的事,有事找他准没错。”这是众多由张亮引进的投资者常说的一句话。严格来说,项目签约后,招商工作其实就已经完成。然而,从落户到投产,再到扩大再生产,只要企业遇到困难,只要找到张亮,他从没有推诿,能协调解决的他都亲自协调,自己不能协调解决的,也会带着项目方找到相关部门。
某企业签约后,在报建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为此,张亮先后跑了国土、建设、工商等部门,为企业协调沟通,使得项目顺利推进。“娘家人”的服务意识也为张亮赢得了更多招商线索。这家企业落户后,企业负责人为张亮先后推荐了好几家企业。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这是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某对张亮的评价。刚来我区时,杨某就认识张亮一人,有事就找他,从协调部门到招揽人才,都是他帮忙牵线搭桥,帮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招商是一种责任,就是要有不怕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才能不负所托。”张亮说。
采访的最后,记者不禁感慨万千,从张亮的身上,记者似乎读懂了大渡口招商人的情怀。在大渡口招商人这个大家庭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幕后英雄,正是他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恰恰是大渡口招商人担当和责任演绎的结果,也是他们智慧和勇气共振发出的最强音,我们应该为所有的大渡口招商人点赞、喝彩!
(记者 奚尊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