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二社的金剑山,相传大禹在这此斩杀了下凡作乱的玉皇大帝的御猫。
金剑山上还有一块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摩崖题刻,题刻是何人所立,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12月11日,记者随行区文物管理所一行,为您揭密这处摩崖题刻背后那鲜为人知的故事。
云木出秀 清书画名家龚晴皋手迹
金剑山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二社,从九宫庙商圈出发,可乘坐259路公交车直达小南海水泥厂老厂招待所旁有一条登山步道可攀登至金剑山山顶,山顶视野极为宽阔,面向长江,可以远眺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
“云木出秀”题刻位于金剑山山顶,长江左岸的悬崖上。记者跟随区文物中心的工作人员,从山顶的斜坡向下滑行5米左右,来到一处宽约1米的悬崖。“云木出秀”就位于离地1.2米左右的位置。据大渡口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云木出秀”题刻刻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四个大字自右向左横向排序,双线阴刻,在石刻的下方还刻有“金剑山摩岩石刻巴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九年七月”。
据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介绍,龚晴皋,名有融,重庆巴县冷水场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人,曾任山西崞县知县。龚晴皋以诗、书、画闻名于世,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其书画纵横恣肆,雄奇壮阔,《巴县志》称他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龚晴皋喜工书法,留下诸多墨宝,这方摩崖题刻便是其一。
咫尺青天 署名纪年终重见天日
“由于年代久远,荆棘塞途,周围杂草丛生,咫尺青天题刻字迹被苔藓等植物覆盖。”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易斌介绍。为此,护林员、今年72岁的黄光荣身手敏捷,用柴刀砍掉荆棘,铲除杂草,清理苔藓,终于使这处文化遗迹露出“庐山真面目”。
“‘道’字风化的较严重,用手还能摸出轮廓。‘光’字保存较为完好,道光四年(1824年)距今已近二百年历史了,除几字剥蚀模糊外,至今字迹清晰,实属不易。”
“唉,这个是菊、叟、朱、什么书?”在文管所工作人员拍照时,一旁闲不住的黄光荣仍在清理附着在石壁上的藤蔓、泥土。
据仔细辨识,题刻旁署名为“菊叟朱稑书,大清道光四年旦立”,署名、纪年重见天日。这幅题刻大概是朱稑游金剑山时,所留的书迹。“咫尺青天”四字竖向排列,字径高0.49米,宽0.48米,与“云木出秀”题刻距离约0.5米。
“摩崖题刻,顾名思义就是刻在石上的书迹作品,既有历史遗存下来的,也有是近时考古发现和实地调查所得的。金剑山摩崖题刻是我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有明确纪年的书法题刻,对于研究重庆地区地方书法名家有重要价值,目前,正在申报我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说。
古时,不少文人经过山川秀丽之处便会题咏吟诵,站在金剑山山顶向长江上游望去便是“渝州三峡第一峡”——猫儿峡,江水湍急、峡口风光秀丽,因此留下不少文人题刻。摩崖题刻可以说是地方历史文化沉淀的最佳表现形式,亦为大渡口古代风物名胜增添了诸多雅趣。
禹王除妖 金剑山的别样传说
重新爬上山顶,兴致很好的黄光荣向大家说起了金剑山的传说。据说在冬笋坝大河对面有个回水沱,样子很像猫儿脑壳。大家把这个沱沱和码头,统统喊成了猫儿沱。很久以前,这里出了一个猫儿怪,这个猫儿怪的来历不简单,是玉皇大帝的御猫。猫儿怪把这一带弄得乌天黑地,飞沙走石,还逼迫龟亭山下修炼千年的白鳝仙姑成婚,白鳝向禹王求助,禹王放出一把金剑,将猫儿怪的脑壳砍了。百姓为了纪念金剑斩妖,把猫儿峡口的白沙山取名金剑山,山上修了个金剑庙,里头住的是尼姑,她们把白鳝仙子供在正殿。
“金剑庙有好几百年了,它的原址就在这里。”黄光荣指着山顶的一处草地说,“这里是前殿,有三座大佛,匾额上写有‘当兴皇帝万岁万岁万万’。中殿就在我们现在这个位置,有两排菩萨。”李方庆,跳磴镇蜂窝坝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这个金剑庙的香火很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有很多人来烧香。附近的村民有的认为这座庙就是建在风水学上的‘龙头’位置,也有人认为金剑庙的造型就是一条龙。”
(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