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大渡口要闻
蓝天碧水间 他们严守环境监测“生命线”

    (记者  胡肖艺)“环境监测就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耳’跟‘目’,有了监测数据作基础和支撑,才能做出正确的环保决策。”在我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常年奔波在监测一线,风雨无阻,任劳任怨,严守环境监测“生命线”。

    为采集废气数据,记不清爬了多少根工厂的烟囱;为监测河流污染物质,数不清走了多少条泥泞道路……他们是蓝天碧水的守护者,是环境改善的见证者;他们是普通的环境监测工作者,也是我区环保人的缩影。

    扎根环保见证我区环境变化

    走进我区生态环境监测站,记者被眼花缭乱的实验器材所震撼——在占地1000平米的30间监测实验室里,流动注射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多达300余套,可开展大气、水、噪声等项目的监测。

    不过,真正撼动记者的,并不是监测站琳琅满目的设备,而是全站环境监测工作者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旺盛斗志和奉献精神,那股子精气神和豪爽劲,让人联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这个集体,再重的任务也压不倒,再大的难题也能破解。

    2006年,曾曜来到大渡口,开启了扎根环保一线的环境监测工作,“这些年来,我也算是见证了大渡口环境的改变。就从排污管道来说吧,重庆环保督查行动开始后,确实有了切实改变,江边排污口接入城市管网,这对长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打下了基础。”

    深入一线 现场才是办公场

    曾曜告诉记者,数据采集常常要深入一线,爬烟囱、涉溪流、扒车底……时常伴随着不期而遇的危险。她回忆到,在一次日常采集工业废气时,同事施占领从6米高的废气采集监测点上摔了下来,“当时立马就叫来救护车送进了医院,没想到,休息了3天,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监测站里任务重,他怕耽误工作。”说起当时的惊险情景,曾曜仍然觉得历历在目。

    记者了解到,为了工业废气监测这项工作,他们还常常背着仪器,负重30斤爬上20米的烟囱,在最高温度能达到70度的监测点,一呆就是一个小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咬牙坚持。

    直到退休前一天还在大货车底收集废气数据的60岁“老站长”唐良建;在某次处理应急事件时专注工作,甚至没有感觉到头被撞破满脸是血的张皓……他们在监测一线,一身泥泞,一身汗水,回来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分析采样,得出数据。

    “我们既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推动者,也是记录者和见证者。一次次的采样监测,看着断面水质越来越好,河流越来越清,心里可高兴了,只要环境越来越好,再苦再累也值得。”施占领说到。

    成绩喜人 也不能丝毫放松

    今年以来,我区的环境质量常有喜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11月11日,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3天(优58天,良205天),主城十区排名第七,同比增加12天;全年环境空气中PM2.5年平均浓度为36ug/m³,比去年同期下降14.3%;NO2年平均浓度为47ug/m³,比去年同期下降6.0%;O3-8h(P)年平均浓度为159ug/m,比去年同期增加2.6%;PM10年平均浓度为65ug/m³,比去年同期下降7.1%;SO2年平均浓度为9ug/m³,与去年同期下降18.2%;CO(P)年平均浓度为1.4mg/m³,与去年同期下降6.7%。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凝聚的是环境监测人的心血与汗水,诠释的是他们的意志与担当。

    他们告诉记者,在这个团队中,大家对这份工作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当许多人还不认识这份工作,还不知道有他们这样一群人时,他们已经把整个青春年华和职业生涯奉献其中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测这一环是必不可少。监测数据能为后续各项措施的实行提供决策依据。现在我们正站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战场’上,监测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监测工作走在环境保护最前面的同时,走得精准,走得扎实。”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