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堰社区的一条小巷里,“隐匿”着一位穷极毕生探究二胡的老人。老人年轻时是一名钳工,痴迷音乐的他不仅会拉二胡,还会改造二胡,并获得过国家专利。
悠扬的胡音,犹如一阵清音从小巷深处传来,记者顺着这股让人陶醉的清音来到卢联合老人的工作间。“这是琴筒、琴皮、琴杆、弓子、琴弦,二胡的好坏跟木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84岁的卢联合向记者介绍说,做二胡、拉二胡是他近30年来最大的人生乐趣。但是最让他骄傲的是,曾经有一位加拿大音乐家专程来拜访他,希望能将二胡演奏带到国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演奏器乐。
痴琴
3岁时被拉二胡的邻居吸引
卢联合退休前在沙坪坝重庆维修厂工作,是一名资深钳工,但使他声名在外的,却是高超的二胡演奏技艺。
原来在他3岁的时候,一位邻居的二胡拉得非常棒,二胡演奏时那或紧凑或奔腾、或高扬或低沉的声音深深地吸引着小小的他。到了10多岁的时候,他就打算亲手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
“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了,只是后来听父母讲,那时我天天拽着竹子瞎琢磨,最后居然还真用竹子做了把简易二胡,天天拉得吱吱响。”卢老笑着说,虽然是竹子做的,但还是拉得响,就是声音非常刺耳,“为此,我可没少被父母骂。”
卢联合16岁时才开始学习二胡。“我一直都是自学,直到1955年,我20岁的时候,凭着娴熟的二胡技艺,考进了市里办的业余歌舞团,我的二胡技艺才得以在舞台上展示。”
退休后,卢联合在大堰社区租了一间平房作为制琴作坊。现在,“咯吱,咯吱”锯木的声音经常从这里飘出,熟悉的邻居都知道,卢老师又在制作二胡了。
制琴
发明调音二胡获得国家专利
说起专利号为200720123762的可调音二胡,老人笑了。“当时,我想制作一把精美的小提琴,要到四川音乐学院去请教音乐教授,就先拿了一把二胡样品给教授看,希望能得到一些制作提琴的资料。”
那名音乐教授是通过朋友引荐的,见面前两人并不认识。卢联合决定要展示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前往成都,他多年前在与二胡演奏者交流时发现,大家多因二胡发音的蟒皮经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苦恼,于是潜心制作了二胡蟒皮调整装置(即可变音二胡),此装置应用在异常气候条件下演奏时,可以根据情况用手上下滚动滚花轮,以调节琴盖蟒皮内表面边缘与琴筒口端面相接触的松紧度,使二胡达到音质的最佳状态,当然这用到了卢联合的钳工技术。
与很多东西“热胀冷缩”原理不同,蟒皮的特点是“热缩冷胀”,到了气温低的北方,蟒皮就变得松弛,听起来就会显得悲伤。但是传统二胡并不能调整蟒皮的松紧,通过他发明的装置,使二胡的音质更加美妙。另外琴筒上开有两个带拉门的条形音窗,根据演奏的不同曲目可以打开或关闭拉门,以调节不同节目的音色。
卢联合的发明也因此获得了专利。
交流
外国友人情系二胡跨洋拜访他
几年前,卢联合的可调音二胡专利申请成功后,他还参加了全国科技成果发明展示会。卢联合说,当时武汉一家商贸公司曾找上门来,出价1000万元,但后来因为一些意外情况没有成交。老人坦言,后来少人问津了。因年时已久,记者难以进一步核实当年的专利交易情况。
卢联合在小作坊,只需要10天时间就可以制作出一把可调音二胡,一把可以卖到几千元。他说,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从小的爱好。
卢联合发明的调音装备不仅拿到了专利,他演奏二胡的技艺还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就连外国友人都跨洋来拜访他。
几年前,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交响乐团启动中国巡演时,一位女低音提琴手通过朋友引荐,与卢联合老人就“二胡情怀”的话题交流了整整一下午。“这位女低音提琴手以前在加拿大跟着一位华人师傅学习拉二胡,并在师傅组织的传统民乐团里协助演奏。”据卢老回忆,当天他为这些跨洋而来的外国友人们拉了一曲《夏夜》,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深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特别是那位女低音提琴手激动地表示要向他拜师学艺。
临别时,卢联合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二胡,赠予了这位加拿大女低音提琴手,希望她能将二胡演奏带到外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演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