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建胜镇居民在好人馆内参观
吴重江的好人故事“入驻”好人馆
每天早上8点半,大渡口区建胜镇回龙桥社区好人馆的管理员赵自力都会准时开门,迎接前来参观学习的居民。
这座重庆市首个社区级好人馆建好不到一年,不光讲述着好人的故事,传递榜样的力量,还影响着一方民风,渐渐地成为了附近居民的一个活动中心。
居民自己选身边的好人
在这个200平米左右的好人馆内,不光展示了中国好人、重庆好人、大渡口好人,也展示了居民身边的好人,比如建胜好人和回龙桥好人。除了好人好事,馆内还分设好人好言、好人行动、好人文化等板块,把好人好事的文明风尚映衬得相得益彰。
大渡口区建胜镇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镇里大力开展“好人建设”,迄今已公开表彰了771名“身边好人”,其中包括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重庆好人6人、重庆道德模范3人。
怎么才能成为好人,并进入好人馆展示呢?记者查阅《建胜镇关于好人评选活动通知》发现,“好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标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只要居民的主要事迹符合这五个标准中的一个,就可以申报参加评选“好人”。
去年底,回龙桥社区召集党员、居民代表、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评选本社区的两位好人,大家提名了四位候选人,并对他们进行了全面的评议。期间,有人对年仅6岁的候选人赵海林提出了质疑,“捡到钱包后交到社区并归还失主,拾金不昧固然难得,但毕竟事情不大,把珍贵的荣誉给他,合适吗?”
这时,赵海林的提名人向大家讲述了理由:一是钱包里的现金有1000余元,对于孩子来说,金额很大,能经受住诱惑很不容易;二是回龙桥社区的农转非安置户较多,像赵海林这样的拾金不昧行为还不多见,一个6岁的娃娃都能做到,作为成年人,不是更应该做到吗?表彰赵海林,可以给社区居民树立榜样,营造路不拾遗的社区环境。
大家听完后都觉得有理有据,在后面的投票环节中,赵海林以高票当选回龙桥社区的好人。今年,赵海林的好人故事展示在好人馆内,照片中的他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稚气未脱,但是他的品德却不得不让人竖起大拇指。
助力新时代新人的塑造
居民吴重江是和赵海林一道被评为回龙桥好人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做的这些都是举手之劳,顺便就做了,不值一提!”
56岁的吴重江是回龙桥社区龙桥花园小区的物管工作人员,负责小区公共设施的检查维修。由于他手艺精湛、为人和气,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吴师傅。通常物管只负责公共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如果为业主换灯泡、通下水道是要收费的,但是吴师傅不仅不收费,连业主递的烟也不接。“我不能接,接了就等于变相收费,性质就变了,我心里不安逸。”吴师傅憨厚地笑着说:“弄完就走,最多喝口茶。”
也不知道是谁给吴师傅起了个“茶哥”的外号,久而久之,“茶哥”的名号远近皆知。
后来,社区干脆把吴师傅请来做了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工作变忙了,不变的是“茶哥”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和传递的助人为乐正能量。
当记者问及对自己被评选为好人并在好人馆展示的感受时,吴重江说:“是有这回事,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不管评不评(好人),我都会像以前一样,该搭把手的时候搭把手,该帮忙的时候帮下忙,大家互相帮助,日子自然就过得舒坦了。”
人人互敬互爱,这不仅仅是新时代新生活,更是未来新人的必备品格,新人品格的塑造离不开文化,好人馆就是好人文化的有效载体。每天来来往往的居民走进馆内,难道不是在为心中光明向好的种子补充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吗?好人平凡,贵在纯粹,好事虽小,贵在坚持,好人的分量,居民自己心里最清楚。特别是几位家住建胜镇、近在咫尺的百姓事迹,尤其受到大家关注。
“这是程伯伯,我的邻居,他天天清扫20多家屋门口的垃圾,风雨无阻、分文不取。”一位阿姨引着一众好姐妹来到介绍第一届重庆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程柏树事迹的展板前,骄傲地说。
专程从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赶来参观的居民刘玉霞感叹:“他们的先进事迹,都不算惊天动地,更多的是凡人善举,可敬可佩可学。”
……
好人馆开放一年来,给回龙桥社区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社区新增注册100多名志愿者,新增典型好人15人,新增好人好事180件,榜样的力量把人们的善心、好心激发调动起来。其中,68岁的郑远芬阿姨因长期独立照顾前夫89岁妈妈,被评为大渡口区“十佳孝善之星”。
“社区半个月就会举行一次微型孝善故事会,将身边的孝善人物和事迹向孩子和居民讲述,弘扬孝道美德的同时,也让孩子在这种文化熏陶中成长。”建胜镇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好人们请到学校和其他社区,把这些好故事、正能量传递到更大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