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走进区博物馆 听文物讲故事

    

    重庆主城最早的人类活动地在大渡口,主城最早的商业中心在大渡口……这里因渡口而得名,但它的历史并非摆渡才开始。重庆主城的历史上,这儿最早开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考古显示,距今70万年至1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也是大渡口区博物馆一周岁生日!届时,区博物馆将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讲述大渡口故事,解析大渡口历史文脉。

    本期,本报记者带你走进区博物馆,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风云,去聆听文物背后那些关于岁月的故事。

看点一:旧石器时代手斧 百万年前重庆人从这里走出

    1983年5月,文物专家在马王场建筑工地,发现并采集了尖状器、刮石器、砍砸器、石核等旧石器时代遗物600余件。4年之后,这处遗址出土了远古时期我们祖先使用、现属大渡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手斧。

    手斧长19.8厘米,宽13厘米,厚4.8厘米,双面打制,器身略矮胖,尖部呈舌状,双斜形刃,刃缘厚钝,截面略呈平凸形,功能以砍砸挖掘为主,距今70-100万年前。手斧现世,传递出两条跟重庆人相关的重要信息:一是,大渡口拥有主城最悠久的历史;二是,大渡口是有记载以来重庆主城区域内远古文明的发祥地。

    手斧的发掘,证明了大渡口属重庆主城区域内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也许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渡口用手斧割肉砸果,繁衍生息。

    学者研究认为,马王场是主城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另据《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巴人曾在龟亭(即大渡口小南海)北岸建立过交易市场,相当于今天的商业中心。“龟亭北岸”的交易市场从秦汉一直兴盛到晋代,到明清后才逐渐转移衰亡。

看点二:义渡石碑 这里曾经的繁荣,让石碑告诉你

    坐落在长江边的马桑溪,自明清始,就是连接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据《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到清光绪年间,九宫庙设立了庙会,修桥补路后剩余一些钱财,此钱财的使用屡次发生纠纷,巴县正堂张判将所剩下的钱财,买了一艘船,雇了一名船夫,在1899年3月12日,正式设立义渡,史料记载,它是周边县邑、甚至外省商人来此交易的重要交通和物资集散地,属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大渡口”因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在博物馆文物展厅,一块清光绪三十三年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石碑静静地立在那里,迎接着过往观众。石碑不会言语,上面斑驳的字迹,细细查看,仍能根据只言片语想象出一百多年前,义渡口人马川流不息,船只往来不绝的盛况。

看点三: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史料图片记录钢迁会迁渝始末

    你是否还记得,重钢厂区内钢花飞溅的场景,滚烫的轧钢传送出来,把工人的脸都衬得通红……而今重钢已环保搬迁,人们却还能通过存放在区博物馆的文物,遥想那个光荣的年代。

    在“壮烈内迁十里钢城”厅中,设有“沪汉沦陷、厂矿内迁”、“宜渝抢运、辗转后方”、“恢复产钢、支援前线”、“英勇斗争、迎接解放”、“社会主人、工业脊梁”和“领袖视察、殷切关怀”六个板块。

    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新中国第一根钢轨、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等。(记者 李楠 文/图)

【怎么去大渡口区博物馆】

    大渡口区博物馆位于钢花路302号,交通便利,可以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平安站下车步行约600米,也可通过乘坐公交到新山村站。

新闻延伸

穿过岁月的光影 我们与昨天亲切对话

    上世纪的凤凰牌相机、红岩牌缝纫机、金鹊牌黑白电视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些仅仅从“老辈子”口中听过名字的老物件,如今,在区博物馆里也能“一睹芳容”。在开馆一周年之际,区博物馆着手把一些具有时代感,融入我们记忆与生活中的物品,比如肉票、粮票、布票、烟票等来自计划经济时期的“必备生活用品”加入博物馆的馆藏中,几乎不用解说员讲解就能激起观众的共鸣,引发大家对那个年代的许多美好记忆。在文物展厅旁的小展厅,正在举办的“大渡口传统民间工艺展”同样吸引眼球,包含麦草艺画、乱针绣等非遗大师作品,通过区博物馆的展厅,和大渡口的群众见面。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