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扫个二维码 聆听100万年前的故事

旧石器时代手斧

明西方广目天王石雕像

清二郎神石雕头像

汉素面陶棺

大渡口博物馆馆长李国洪

▲博物馆展厅之一

▲大渡口博物馆

观众被展品吸引

远古时的重庆城

    文物圈业内人士都知道,建智慧博物馆必须得有干货。如果没有当地出土、叫得响的文物入馆压秤,智慧博物馆即使建起来也似空中楼阁。对此,李国洪有十足的底气:馆藏有旧时器时代的手斧,它发掘于大渡口区。

    考古显示,距今70万年至100万年前,该区马王场桃花溪、石盘村长江沿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手斧现世,传递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大渡口拥有主城最悠久的历史;二是,大渡口是有记载以来重庆主城区域内远古文明的发祥地。

    博物馆展厅内,根据考古资料复原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部分场景,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时光倒流。今天的大渡口区那时面积不及现在,沿长江两岸分布着的一些浅丘和谷地,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现在的马王场桃花溪和石盘村。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非常适宜动物生存,它们是我们祖先的主要食物。祖先们靠扔石头或迈双腿追逐等方法捕猎,或者采摘野果裹腹。

    祖先们后来开始用坚硬的石块或江边卵石,打制出手斧,用其锋利的边缘把捕到的动物进行切割,切割中,若遇有些一息尚存的动物,手斧的另一个功能就把它砸昏或砸死后继续切割。手斧的功能是砍砸挖掘,砸碎动物大骨头吮吸、挖地洞掏食蚂蚁等小动物……在远古时代,手斧在祖先们的繁衍长河中功不可没。

手斧背后的故事

    100万年前的重庆城是个啥模样?有个通俗说法,重庆是个恐龙窝。在大渡口区,有个叫郭辅周的退休工人,具一定文物知识,因喜在江边捡石,发现一截蜥脚类恐龙化石的尾椎。他的发现为大渡口曾是恐龙出没地提供了佐证,也为手斧现世提供了线索。

    老郭是1978年发现化石的。文物专家推断:发现地除恐龙化石外,当地及周边应该还有其他宝贝。1983年5月,文物专家在马王场建筑工地,发现并采集了尖状器、刮石器、砍砸器、石核等旧石器时代遗物600余件。4年之后,这处遗址出土了远古时期我们祖先使用、现属大渡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手斧。

    石斧的出现,代表着古人类已经具备制造、加工工具的智慧,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在肩负佐证大渡口属重庆主城区域内远古文明发祥地的重要使命前,经历了一个略显曲折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缺少先进检测手段,历史考古学家只敢谨慎地将这枚手斧认定为出现在2万年~5万年前。直到2013年,经过送样到澳大利亚,用国际公认最权威、最精确的土壤年代检测分析,才得出马王场旧石器遗址的实际年代在80万年-100万年之间。重庆主城人类发展的历史,才得以跨越式提前。

创新带来良好体验

    “讲文物故事也好,聊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让文物在观众脑海留下一段记忆。”李国洪说,作为区级博物馆,在场地有限、区域位置不太显眼的现状下,去年5月开馆以来,团队在传统布展基础上,创新引入心理学、现代科技、建筑美学等,营造出市民观展不累、期待再次观展等良好体验。

    展厅仅1200平方米,正常参观时间需45分钟左右。除了看镇馆之宝手斧外,还能看到啥?原来,展厅除布展文物外,还有非常接地气的物品:上世纪的凤凰牌相机、红岩牌缝纫机、金鹊牌黑白电视机等融入我们生活的物品。

    在文物展厅旁边,博物馆另辟了约1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现在,这里正在举行的展览主题是“大渡口传统民间工艺展”,包含麦草艺画、乱针绣等非遗大师作品。每间隔2个月,临展主题会更换,此前有大渡口区书画展、重庆民间剪纸艺术展、义渡往事影像展等,均激起观众一边观展一边讨论。

走进乡土教材 让文物活起来

    在博物馆文物展厅,有一块清光绪三十三年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石碑,虽有些斑剥但字迹仍清晰。义渡就是义务摆渡。民国版《巴县志·自治》记载,巴县(重庆)境内共有10处义渡,位于大渡口区域内就占了3个,时间跨度从乾隆年间至民国十二年,即200多年。

    现在,位于马桑溪大桥北桥头的大渡口义渡口,在3个义渡口中规模最大。史料记载,它是周边县邑、甚至外省商人来此交易的重要交通和物资集散地,属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大渡口”因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迄今,义渡文化的义渡石碑等与义渡相关文物、重钢18位护厂烈士的实物、新中国第一根钢轨等,折射义渡文化和钢城文化的实物依据陈列在博物馆文物展厅内。

    “博物馆内,有些文物已经‘活’起来了。”李国洪说。目前,跟馆藏文物相关的马王场、马桑溪及陶馆的历史故事,已编撰进了大渡口区中小学校的“乡土教材”(课外辅导读物)。今年清明期间,博物馆团队把馆存的重钢18位护厂烈士文化信息,与建在当地的护厂烈士纪念碑结合,为中小学生献上了一堂生动的祭英烈爱国主义互动教育课;进社区,团队带上文物展板及PPT文件,在院坝为居民讲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学校合作,举行小记者历史文化研学活动……

开馆周年的荣誉和责任

    2017年5月18日开馆至今,大渡口区博物馆开放一周年,观众超过10万人,接待团队220余个,提供免费讲解650余场,举办主题临时展览6个,举行社教活动50余场。

    这一年,大渡口区博物馆荣获2017年重庆市博物馆优秀展览奖,成功入选2017年重庆市科普基地名单。

    博物馆以文物为载体,讲述大渡口故事,解析大渡口历史文脉,成为大渡口城市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化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来自博物馆对外宣传相关人士的信息表明,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借助已经到来的5G时代,在万物互联科技成果推动下,智慧博物馆将无缝推进“五进”工程,即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和进部队。

    假以时日,大渡口区博物馆将“活”得更加精彩。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