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妈妈 世上最温暖的两个字

    咿呀学语,是她扶你走出人生第一步;外出求学,是她在火车站台久久不愿离去;工作了,是她总在电话那头说“没什么事,都好”。

    她们,是母亲。那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叫母爱。长大后才明白,母亲是天,是永远还不尽的亏欠。而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大渡口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母亲,用爱演绎着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并借母亲节的机会,祝她们以及天下所有母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她用亲手缝制的衣服

陪伴女儿度过30个春秋冬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代,慈祥的母亲往往亲手为子女缝制衣服。而在物质发达的今天,54岁的八桥镇五一村村民杨荣,仍在工作之余挤出点滴时间,为女儿亲手缝制衣服,小到袜子手套,大到外套大衣……

    女儿读高三时,杨荣为女儿做了一件衬衫,并在袖口上绣了一句‘骄兵必败’的英文,以此鼓励她自谦奋进。这件衣服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到现在都还留着。如今衬衫虽然发旧,但袖口上的“Pride goes beforeafall”还清晰可见。

    “无法统计母亲这辈子给我们做了多少件衣服,我只知道,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母亲仿佛从来没有歇息过,‘母亲牌’衣服伴随着我的成长,遮风挡寒,温暖入心。”女儿张兴银说。

    

她用一本厚厚的日记

记录女儿成长的每个瞬间

    “宝贝档案:出生日期2010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五,下午1点零五分……”2010年2月23日,家住八桥镇融城社区的吴绍芳,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份宝贝档案,并定期更新到现在,记录了女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第一次笑:40天左右……第一次剃胎头:5月4日……8月2日宝宝长出第一颗小白牙……”吴绍芳的日记中,女儿从出生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上幼儿园,上小学……

    除了文字,吴绍芳还给孩子拍摄录制保存了大量照片和视频,在她的手机相册和QQ空间存有数千张女儿的照片。

    “成长过程不可复制,但可以记录,目的是给她一个‘曾经忘却的记忆’。”吴绍芳说,为了陪伴女儿,她成为全职妈妈,并用写日记、照片和视频的方式为女儿记录下了每个成长瞬间。

    吴绍芳希望通过日记,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也希望她能够读懂父母对她的爱,当自己老了,想不起很多事情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唤醒记忆。

    

她用生母般的爱

呵护侄女快乐成长

    冬日暖阳洒在建胜镇四胜村的乡间小道。杂草迎着微风招展,几对小鸟停驻在树梢枝头,鸣鸣啾啾,四目相对。树下有一对“母女”正在奔跑嬉戏,不时传来清脆爽朗的欢笑声。

    当“女儿”覃玉洁走到舅妈面前,仰着懵懂的小脸儿问“舅妈,你到底为什么这么爱我?”的时候,舅妈放下了手中的活,抵住她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就是我的女儿。”

    舅妈名叫陈莉,今年38岁,是建胜镇四胜村村民。5年前,丈夫的妹妹、妹夫意外去世后,已育有一儿一女的她,义无反顾地把5岁的侄女覃玉洁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在她“母爱”的沐浴下,覃玉洁正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20岁女儿仅2岁智力

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女儿大脑发育不全,严重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人。这样的不幸,发生在九宫庙街道九怡社区文英的家头。

    50岁的文英仍然记得,1998年,女儿的降生,曾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欢乐。然而,眼瞅着别人家的孩子都渐渐会走路和说话,女儿却什么也不会,就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喊,文英夫妻俩急了……

    如今,女儿已满20岁,智力仅相当于2岁孩童。女儿从出生到现在,不会说话,也不能独自行走,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人。为此,文英辞职在家照顾着她。尽管女儿康复希望渺茫,但文英并未因此而垂头丧气。早上,文英要帮女儿洗脸、换洗尿布、喂饭;午睡后,要给女儿放轻音乐听;晚上,要伺候女儿泡脚按摩。完事之后,她才能结束自己一天的忙碌,拖着疲惫的身体入睡。一年365天,如此循环反复。

   

她不顾家人反对

收养2名弃儿16年

    当初遇见,哪管是缘是劫,彼此安好,现在便是晴天。这是46岁、家住春晖路街道阳光社区的王小燕如今的感悟。

    16年前,未婚的王小燕连续收养了2个被遗弃的孩子。彼时年轻的她,无视周围居民和身边亲友的流言蜚语,对2个孩子不离不弃、视如已出。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王小燕放弃稳定的办公室工作,毅然下海经商,经过不断地拼搏和历经浮沉之后,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16年来,王小燕不但无微不至地照顾这2个孩子,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资助20余名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她用实际行动将母爱进行无限传递,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并从中收获快乐。

    

她把古诗做成别致的早餐

让儿子一边吃一边学

    家住春晖路街道阳光社区的李玉兰是一位语文老师,为了给正在读小学的儿子吴炳燃营造学习古诗词的良好氛围,她每天起早精心准备早餐,利用早餐的食材、造型表现古诗词的内容,让孩子一边吃一边学。这些别具一格的早餐不仅完美诠释了古诗,更彰显了妈妈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是一首田园诗……”只见儿子吴炳燃兴致勃勃地端详着盘中的食物——菠萝做的菊花、莴笋头做的“东篱”、莴笋叶做的“南山”……所有的食材,都是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

    在妈妈的讲解中,“菊花”“篱笆”“南山”,还有那诗歌的意境,很快便被吴炳燃给装进了肚子里。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