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人物专访
您的位置: 人物专访
七旬裁缝 一针一线一生情

龙继荣手法十分利落,剪裁也精准、到位

裁剪前要将衣服熨直

    龙继荣今年71岁,他的裁缝店位于九宫庙街道基建村老街一条不太起眼的窄巷,如果没有熟人指引,一般很难找到。这间裁缝铺的面积不足10平米,木质的老门上,用粉笔工整地写着“补衣服、改裤边、换拉链。”这家简单得连招牌都没有的门店虽不起眼,但社区上了岁数的人几乎都是这里的熟客,很多人都曾穿过他缝制的中山装、旗袍。

小巷里的老裁缝

    记者见到老裁缝龙继荣的时候,他正趴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告诉大家,龙继荣正在工作。店铺里,裁缝所需的物料和工具皆放在触手可及之处。老裁缝的中气很足,招呼顾客进门的呼喊,老远都能听见;老裁缝的手很粗,岁月在他关节处的老茧上留下了厚重的痕迹,不难看出,他的时间都经行在了一处处细致的针脚和一寸寸各式布料的裁剪之间。

    裁缝店很小,但摆放了很多东西,路过的街坊邻居,偶尔会停下脚步,站在门外打声招呼或探进头来寒暄两句。“老龙在这角落做裁缝有14年啦,铺子一般都开着门,家里有事来不了,他一定会在铁门上写明。”住对门的陈富民告诉记者,社区里年长的人都知道龙继荣的裁缝铺。

    “他心地好,裁缝技术也好。”一位进店换拉链的邻居刘安华说,14年来,社区里谁家的衣服床单破了,拉链坏了,新裤子长了,都会拿到裁缝店里来。“当日或隔天,他一准干净利落地缝补好,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桌子上。要是没有龙继荣,家里破旧的衣服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扔了又觉可惜。”

    听到这里,面容沧桑的龙继荣笑起来,谦虚地说,“干不了别的,全靠这门手艺活来消磨时光,既能给邻居们提供方便,又能挣点小钱补贴家用。”

传承49年的手工缝制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深圳那边,我们家便开起了裁缝店。”据他回忆,裁缝在那个年代,是个十足吃香的行业。一件衣服,一条裤子,需要买多少布,大多要问过裁缝师傅才好。那会做衣服还是件稀罕事,平时没什么生意,主要集中在年底。“做的一般都是中山装、棉衣,讲究的是暖和、舒适,对款式没什么要求。”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龙继荣说,“当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四季也就过年那几天休息。”他15岁便在父亲的裁缝铺里当学徒,经常累得什么都不想做,可是有客户过来下单,又不好不做,“毕竟开私人店铺,凭的是手艺,靠的却是老客户积累。”

    现在,龙继荣已年过古稀,定制衣服的散客越来越少,但熟客却成为他的忠实粉丝。目前龙继荣的女儿、女婿在外省做服装生意,好几次都想将龙继荣接去享福,但缝纫在龙继荣眼里已经变成一种爱好,他选择留了下来。

留下信任带走满意

    在与记者说话的时间,店里走进了一位要求定制旗袍的阿姨。这是芩中兰第2次定制旗袍了。芩中兰说:“第一次找他定制旗袍的时候,他只看了我一眼,就把我的身材给大致说了出来,我感到他很专业。”

    在龙继荣的裁缝店里,主顾之间不需要收据,改好的衣物就分门别类地挂放在有点狭小的店铺内,袖口或裤管上都有用不同颜色滑石(裁缝用的粉笔)标好记号,等着上门的顾客来领取。顾客取走衣物也会自觉将缝纫费用放到他手中,龙继荣也不数,随手就将钱收进抽屉里。“我们这些做手艺的靠技术更靠信任。”龙继荣讲诚信,很多顾客都和他成了朋友。据社区居民王世容说,“家里的旧衣服破了,总是会第一时间想起龙继荣,有时候去裁缝店,不为别的就是想和他说说话。”岁月无痕,这门手艺如今想要传承有点困难。老裁缝,或许将被慢慢淡忘,但龙继荣却将在社区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