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海洋,步行街宛若天上的街市 (记者 易敦科/摄)
顾客盈盈,快乐创业心想事成
东南西北迎新春,共拥一颗中国心……春节,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是对过往的审视和对未来的祝福,也许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但“团圆”始终是不变的唯一。
自“今年过年·我在大渡口”系列报道推出以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积极与本报互动……大渡口,已经成为他们情感中最强的磁场。
本期,记者聚焦外来创业者毛林,听他讲述大渡口如烟的岁月中,悄然发生的美丽蝶变。
居住 落脚点变成真的家
初识毛林,是在建筑市场他开的墙布店里,中等个头,穿着得体,“我的老家在四川一个边远山区,但跑的地方太多,一般人分不清我是哪里人!”举手投足间,毛林既有北方人的豪气,又不乏南方人的精细。
在外人看来,毛林显得很年轻,“主要是有了稳定的家的原因!”他的回答很干脆,“我是2004年年初搬到大渡口区鑫桥小区附近来住的,就是觉得这里租房子便宜一点,”毛林说,当时在外区打工,收入不高,加上拖着两个孩子,为了节约一点开销,才在大渡口租房子住。毛林当时的“家”就在步行街一家超市背后,绕过几条巷子,便可找到。“看嘛,我当时就住这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几座老旧的楼房映入眼帘,“其实当时这里也很闹热,但因为我人生地不熟的,我们一家还是感到很冷清!”初来大渡口,毛林一家倍感落寞。
那一年春节,毛林由于工作忙,没有回老家过年,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以后的几年,毛林的事业有了起色,日子也过得红火起来,“我是亲眼看到大渡口的变化的!”慢慢地,他开始喜欢上了这里,并在这里置业,“今年春节不会回老家,一家人都过来了,大渡口就是我的家了!”当漂泊已成过去,毛林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稳定。
交通 非常畅通心驰神往
那以后,毛林在大渡口算是有了一个落脚点,然而出行又成了问题,走亲访友一般都靠摩托车“代步”。
“当时的步行街就是一个荒地,中间有一些沟渠,”毛林在步行街如织的人群中熟练地穿梭,说,以前从这个地方出来,几乎就是凹凸不平的烂泥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后,裤腿上全是泥巴,最后只有买个摩托“代步”,“我那个时候朋友都在外区,出去聚会很不方便,”毛林回忆,有年春节,酒足饭饱骑摩托回来还摔了一跤,那个春节走路都不利索。
好在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那以后不久,大渡口的基础设施开始完善。为此,毛林开始“鸟枪换炮”,买了汽车。
今年春节,毛林打算带一家老小到大渡口的华生园金色蛋糕梦幻王国、南海温泉等景点游玩,“家门口的景点趁过年一定要耍完!”说这句话时,毛林脸上写满幸福。
事业 春节营业也是享受
“除了出去耍一下,其他时间都在店里!”平时生意忙,春节该好好休息一下,但毛林却表示,店里过节也是一样的,因为心情非常舒畅。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毛凡也加入创业大军,“大渡口的创业氛围好,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毛林说。
“我22岁,现在是一家品牌墙布的西南地区的总代理。”毛凡说,他是在大渡口出生的,而且从骨子里喜欢这里。“前些年,父亲的墙布店经营得红红火火,生意很好,我也子承父业,从19岁就跟他学习,现在生意也走上了正轨。”
“从店成立起,我就立下规矩,必须坚持诚信这个标准。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我做生意必须要坚守的底线。”毛林说,这些年在大渡口创业总结出一点:守法加诚信。做到了,生意就红火,道路就会越来越广阔。(记者 陈艺军)
记者手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大渡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离家漂泊来到这座城市打拼,寻找人生的意义。虽然他们告别了故乡的日月星辰,却点亮了这里的万家灯火。
他们操着外地口音,奔波在各行各业,为生活忙碌着。虽然老家在外地,但在他们心中,亲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大渡口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编 辑:唐洪琼
主 编:张 韬 陈长青
监 制:刘文娅 姜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