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人物专访
您的位置: 人物专访
一纸一笔一镜头 有情有义有担当

    记者,记着!

    新闻记者每天都是在记录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今天,我们来记录这样一位新闻记者。

    他从事新闻工作四年多,每天背着沉重的相机,带着采访本,奔波在基层和一线,用“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忠实履行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光荣使命。

    他叫易敦科,先后负责《大渡口报》的镇街社区、民生民情、焦点新闻及要闻播报等几大板块的新闻采编工作。

    从小有个记者梦,一个男人的浪漫

    “其实我从小就想做一个战地记者,但就是英语不好。”说到这里,易敦科憨憨地笑了笑,“战地记者是男人的浪漫啊,很刺激!这就是我的终极梦想,以事实说话,负责任报道一切。”

    基于这个梦想,2013年大学毕业,易敦科便来到了大渡口区新闻宣传中心,成为了《大渡口报》的一名记者。为了尽快熟悉摄影和新闻写作的技巧,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钻研业务上,他找来老同事所拍的照片,仔细琢磨学习;不断对比自己的原稿和修改后的定稿,从中找方法,找技巧。

    渐渐地,在摄影和写作上不断成熟的易敦科开始有了更多的优秀想法。

    顶烈日冒严寒跑一线

    在2016年夏天的一次采访中,他了解到护绿工人夏天的工作状态,是从晚上8点一直工作到凌晨3、4点,"他们这些昼伏夜出的劳动者,是我区每一位城市建设者的真实写照",易敦科说到,“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用镜头记录全程的工作状态。”

    采访报道时,除了用时间轴表现护绿工人的辛勤劳作,还要了解作业路线。

    为了这篇报道,易敦科前后花了整整两个通宵进行拍摄,一个通宵拍主线,一个通宵拍支线和进行查漏补缺。报道出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16年7月27日《大渡口报》4、5版

    2016年底,易敦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重庆前不久评选出了重庆赶场地图,大渡口跳磴场入选。“我一定要做这个东西,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捡“耙活”,赶场的东西已经逐渐远去了,我就想勾起大家对这方面的回忆。”易敦科说。

    2016年12月7日《大渡口报》4、5版

    由于跳磴场从凌晨两点多就要开始准备,慢慢赶到中午12点。所以当时易敦科提前一天晚上到了跳磴场,寒冬腊月就在镇里的长椅上和衣休息,等到凌晨两点钟便开始拍摄。

    “其中有很多代表性的瞬间,都是现在城里基本上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卖叶子烟的,卖挂面的,卖自己家酿的酒的,都是老重庆才有的东西。”易敦科回忆到,“看着来去如织的人流,我仿佛看到了祖辈的艰辛,父辈的操劳。”一阵阵吆喝声欢声笑声砍价声、一筐筐土货酸味辣味家乡味,现在都还让他记忆犹新。

    如果说护绿工人的报道注重画面冲击力,需要前景后景色彩的对比,这个跳磴场的话就是以怀旧为主。易敦科解释到:“主要就是想用镜头带大家走进跳磴场,赶一次场,静一回心,一起走进那些渐行渐远的画卷。”

    2017年的夏天,在最最热的中午,易敦科去采访了高温下辛勤工作的铁路工人。

    2017年8月16日《大渡口报》8版

    重庆盛夏时节的中午,太阳直射,铁轨上的温度超过50℃,可为了照片拍摄出来的效果,易敦科二话不说,卧倒在铁轨上便开始进行拍摄。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刻挂着笑容的易敦科说:“那一瞬间,心中只有对铁路工人的敬佩,他们太辛苦了。”

    顾家庭奔事业有担当

    工作中,易敦科经常深入基层,顶着烈日、冒着严寒,通宵达旦地蹲守一线,拍出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写下一篇篇详实的报道。

    除了在《大渡口报》上发表了许多新闻作品以外,他还在《重庆日报》、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重庆商报》等媒体发表稿件近900篇,2016年荣获大渡口新闻宣传中心“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自2014年以来,他的新闻稿件连续在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得奖项16次,其中一等奖3次。

    生活中的他也展现出一个男人的担当。2017年8月、10月、11月,他连续承受继父、母亲、妻子先后因肿瘤入院开刀手术的三次打击,毅然选择白天照常上班,晚上下班后照顾家人。“一边是我所爱的事业,一边是我所爱的家庭,两边我都不能放下,我也相信我都可以做好。”说到这里,易敦科眼神里透出一股坚毅与乐观。

    在会场里上上下下,在居民群众中来来回回。易敦科一直没有停下的自己的脚步,每次采访,尽心尽力,力求完美。用出色的表现,践行着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与信念。

编 辑:唐洪琼       

主 编:张 韬 陈长青

监 制:刘文娅 姜 海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