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人物专访
您的位置: 人物专访
八旬老人 追光寻影50载

义无反顾地走在迷人的光影之路上

项大庚拍摄的长征厂火车头

    项大庚,今年78岁,怀着对摄影的痴迷,在长达50年的岁月中,他到处走走停停,成了一名擅长通过民俗角度拍照的摄影师,用镜头定格了无数美景和民俗记忆。

    “这是我这一生唯一的爱好,是我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摄影,我的生命才如此丰富多彩。”项大庚这样说到。

    十一台相机见证摄影路

    项大庚,今年78岁,是上海奉贤区人,1966年因工作来到重庆。工作的第二年,单位有一台苏联135照相机,因为自己从事宣传工作,便报名参加了文化宫的摄影班,就这样开始了与摄影的不解之缘。入门后,项大庚被五彩缤纷的摄影天地深深吸引住了。公用相机总归用起来不方便,为了能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项大庚省出一半的伙食费,再找朋友东拼西凑,花了近半年时间才凑齐120元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那时候重庆还没有卖,我就托在上海的朋友购买,再通过轮船船员帮忙送到了我手中。”项大庚回忆到。有了自己的相机后,项大庚每天抱着相机到处拍摄,摄影技术得到提升,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摄影给项大庚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也给他带来了人生遗憾。“或许是我太痴迷摄影而忽视了家庭。”项大庚说,自从爱上摄影,他会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对妻子的关心和交流变少,再加上长期购买设备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渐渐地夫妻间矛盾也越来越多。尽管这样,项大庚还是顶出了压力,几十年痴心不改对摄影艺术的追求。

    至今,项大庚已经拥有了十一台相机,从最初的胶卷机到如今的数码相机,这十一台相机见证着他从一个摄影爱好者到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蜕变。

    从业余蜕变到民俗摄影师

    随着他拍摄经验的不断丰富,项大庚的摄影作品也不断被各大报刊刊登,而他最喜欢拍的还是民俗文化。

    来到项大庚家中,进门左边是工作台,有两个干燥箱放着他的宝贝相机们,书桌上全是与摄影相关的作品和资料。他在整理相片时,记者在其中一个抽屉中发现了他历年来获得的一些摄影奖项。

    其中,作品《石魂》在2000年获得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宗教文化类提名奖。“这算是我摄影至今个人获得的最高奖项了,拍的是重庆大足石刻。”项大庚轻轻抚摸着证书,眼里充满自豪。他解释,民俗摄影主要是拍摄记录民俗事象,而《石魂》便是围绕“孝道”这一主题,通过10张照片配合文字来表现的。

    “这是花了两个多月,从数十幅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项大庚说,为了这个作品,自己阅读了大量关于大足石刻的资料,听讲解员讲解也有十余次,为了能利用光线拍到最美的照片,得从上午等到下午。

    也正因为他对摄影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从业余走到了专业。

    将大渡口美景定格在相机里

    78岁的项大庚和摄影相处近50年,退休后的生活依然与它息息相关。每周有三天,他会给一些机构或学校的学生们教授摄影技巧,这些学生几乎都是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

    项大庚说,因为年龄差距不算太大,虽然课堂上是师生,课后不少人也因此变成了朋友。偶尔,项大庚还会组织学生们外出采风。除了教学时间,几乎每天上午他都会戴着鸭舌帽、挎着相机包出门拍照,下午或晚上才步履匆匆回家。去哪拍呢?“中国主要的城市我基本去过一次,重庆几乎周边所有的区县我都去过。”

    今年3月,项大庚来到了大渡口,目前定居在八桥镇半岛逸景社区。他说,虽然他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但是他一来到大渡口就被这里美丽的风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今年曾多次组织学生来大渡口采风。

    “带着学生去石盘村拍了好几次了,那里的橘子真的好吃,在橘子树下拍出来的照片也很好看。”项大庚说,虽然来大渡口时间不长,但是大渡口的一些热门景点他早就拍了个遍,马桑溪大桥、长征厂的火车头、工业博物馆都被他定格在了相机里。(记者 王玲美)

编 辑:唐洪琼       

主 编:张 韬 陈长青

监 制:刘文娅 姜 海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