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您的位置: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太商业化?不是这样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自从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七夕节这一始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的华夏民族传统节日,在中断近一个世纪之后,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眼帘,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这一次,它的质朴外表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商业外壳。

  《刘丹珩:传统七夕节为何越来越“商业化”、“庸俗化”》《于海新:“七夕”的过度商业化值得反思》《宋宇晟:把七夕看作中国情人节是商业化环境中的误读》……诸如此类的文章不时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甚至是朋友圈中。其实专家们说的还是有道理,现在社会的商业化气息和性别平等意识,让“七夕节”在众多人眼中不再是妇女的“乞巧节”,褪去了千百年来凡间女子纪念纺织神女织女、七月七日晚上向她乞求智慧与技艺的传统内涵,仅留下牛郎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变成广为人知的“中国情人节”。

  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这几年,各大电商和线下商场的专场特惠、爱情主题酒店爆满,甚至连朋友圈中都充满了秀红包、秀礼物、秀美食、秀旅游的甜腻气息。笔者却认为,这是正常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满足了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就会开始追求情感和归属上的满足。而情感和归属上的满足,有两个很关键的组成要素,那就是就是仪式感和参与感。

  为什么恋人之间送花、送礼物、烛光晚餐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求婚仪式、拍婚纱照、盛大的结婚典礼逐渐成为标准配置?答案是这些特定的活动,会给恋人们(新人们)带来一种庄严而温馨的仪式感。

  为什么很多人都爱回农村过春节?答案是在农村,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庆祝,一起放鞭炮,制造热闹的节日氛围,给人们“我们是在过节日”的真实参与感。正如公认的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日本,每当阳春三月、樱花绽放之际,人们便会穿上和服,扶老携幼,来到樱花树下聚会,将传统文化用日常参与、生活习惯的方式延续。

  七夕节的商业化行为,满足了当下大家的真实情感追求,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将传统文化冠以“高雅”“神圣不可侵犯”之名,而束之高阁,应是尽全力挖掘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与时俱进,同生共长。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希望七夕节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这是烙印在我们民族灵魂深处的节日!(何兴鑫)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