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品种钢生产基地在大渡口拔地而起,在先辈们的奋斗下,技术迎来革新,“钢哥”与“纱妹”的联谊活动,更展现了工业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这一时期的大渡口,不仅是工业建设的热土,更是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地方,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书写了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
品种钢生产基地在大渡口建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品种钢生产基地在大渡口建成。其中,普碳钢、低合金钢、弹簧钢、复合钢、不锈耐酸钢等上百个品种钢的研制和开发,为国内百废待兴的造船、煤矿、化工、机械、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复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图为16MnR容器板样品。 (图源:重钢档案馆)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
南有重钢!踏上实现冶金强国梦的征途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重钢建成为全国品种钢生产基地之后,新中国“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产业布局正式形成。重钢在大渡口踏上了实现冶金强国梦的征途,此后半个多世纪,钢铁强国“南有重钢”,都是一个份量很重的话题。图为重钢钢轨支援全国铁路建设。
(图源:重钢档案馆)
1955年
重钢白楼见证重庆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白楼始建于1955年,位于大渡口区李子林,因外墙呈白色而得名,2016年入选重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白楼最初是重钢技术处的办公楼,1965年曾交给冶金部十八冶使用。重钢白楼见证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56年
他,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黄荣昌,1950年考入一零一厂(重钢),成为一名木工,在重钢共工作了三十余年。工作中,黄荣昌带头搞技术革新,发明了新中国第一台机械化锯木机,研制出剪刀式起重机、大型龙门行车等装卸设备。1956年,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黄荣昌曾17次见到毛主席,多次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20世纪50年代
“一五”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位于大渡口区茄子溪街道陈家坝,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五”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厂。重庆肉联厂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承担着西南片区的生猪宰杀、肉制品加工及市场供应的任务。2020年,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前身为重庆肉联厂)办公楼(南楼、北楼)入选重庆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
20世纪50年代
“钢哥”和“纱妹”有缘相会
20世纪50年代,重钢男职工特别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婚恋问题,重钢工会当起了“红娘”,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纺织厂。于是,每逢周末,就有不少专车把裕华纱厂、重棉六厂、毛纺厂的大批“纱妹”接到大渡口,同“钢哥”们开联谊会、跳交际舞,促成了一段段美好的姻缘。图为重钢老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