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琰/文 钟戈/图
在大渡口区,科技创新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而来,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无限活力与希望。近年来,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大渡口区的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度创新报表位于全市A档,研发投入强度5.41%,全市第一;科技创新指数71.8%,保持全市第一梯队,这一显著成就的背后,是大渡口区创新主体活力的全面释放、创新平台的不断升级、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以及人才引育工作的显著成效。
科技型企业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大渡口区,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主体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近年来,全区培育科技型企业78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73家,这一“双倍增”行动计划彰显了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动力。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科技创新指数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上,大渡口区企业崭露头角。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重庆市潜在独角兽企业”,重庆虬龙科技有限公司则被评为“重庆市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实现了大渡口区在该领域的“零突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大渡口区的科技创新佼佼者,宝武特冶航研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了“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大渡口区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利用大数据软件对区内拥有知识产权的650家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并建立了“双倍增”培育库,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的辅导服务,帮助指导解决发明专利、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成长性等问题。
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
层出不穷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大渡口区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全区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指导”的研发投入体系,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作为大渡口区的环保科技龙头企业,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绿色发展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作为第一依托单位,他们依托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并成功创建了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致力于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一平台的建立,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
此外,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精耕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认定了市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认定了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1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11家。这些平台的建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大渡口区科技创新生态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策、金融、人才等
多方协同发力
在创新生态要素完善方面,大渡口区同样不遗余力。为了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区积极协助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349万元。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登记和转化工作,科技创新成果登记10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0亿元。
在人才引进方面,大渡口区积极推动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着眼引进和培育一批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级科技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大渡口区科创人才引进培育实施细则》,组织中冶建工、单轨交通、中元汇吉、窝克海峡两岸众创空间等企业申报人才补贴项目60万元;争取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向宝武特治、秋田齿轮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重点围绕超高强韧性板材研发、摩配材料及工艺开展技术攻关。
此外,大渡口区还通过迭代升级“1+5+N”人才政策体系,健全“服务专员+联络员”工作机制等措施,全年人才净流入1921名、增长23%。目前,全区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个,博士后工作的创新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介。值得一提的是,大渡口区集聚人才优势助力产业发展的做法还获得了民盟中央的肯定,这进一步坚定了在人才引育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