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聚焦两会丨今年,政协委员关注这些问题

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文琰/文 钟戈/图

2025年,区政协委员凝聚发展共识、积极建言献策。委员们都关注了哪些热点问题?针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又提出了哪些建议?记者采访了部分委员,倾听他们的声音。

产业政策再加力

让招商工作落地更迅速

区政协委员 刘一

“招商项目落地和存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双引擎’,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落实政策的好时机。”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区工商联副主席、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刘一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产业基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提案。

刘一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过去几年,我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和重庆小面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产业政策不够有力、项目落地不够迅速等问题。

为此,刘一建议要以产业基金和更有力的产业政策促进招商工作和存量企业快速增长。 

刘一建议,要通过政府产业基金聚焦重大项目引进,关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前景好、成长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聚焦具备核心技术的初创期科技型项目以及“专精特新”孵化项目,推动资金快速投放到实体经济,促进区内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针对我区的优势产业,希望政府出台更加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目标招商企业和优质存量企业在技改项目、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吸引招商企业入驻,助力存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经济增长多点开花的局面,助推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强化标准、培训及监管

加快智能塔吊市场普及

区政协委员 郑文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领域地发展,新一代智能塔式起重机产品凭借激光雷达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型成熟技术地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已具备市场化、规模化应用的条件。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民革大渡口区委会主委、区商务发展中心副主任郑文胜带来了《关于加快智能塔式起重机应用推广的建议》。

郑文胜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尽管智能塔式起重机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其应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规范标准尚不完善,资格认证有待开展,智能化部分的监管存在缺失。

针对这些现状,他建议,应加快建立智能塔式起重机相关的技术标准。明确技术要求、安全规范、检测方法、人员要求等,为智能塔式起重机的应用推广、评审验收、使用监管建立和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引。这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研制和运用先进标准生产,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

同时,建立智能塔式起重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通过加快培养具备智能塔式起重机操控能力和资格的专业人员,并加强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为智能塔式起重机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补齐监管体系的短板也是当务之急。他认为,应针对智能塔式起重机应用制定相应的监管要求,加快建立智能塔式起重机的使用备案、数据对接、运行监管机制和监管体系。将智能塔式起重机应用监管纳入现有的塔式起重机监管体系,从而在促进其规模化应用的同时,及时实现对应用数量、作业数据、人员数据、运行数据的全面监管,确保和提升智能塔式起重机作业安全监管能力。

以优质玻纤推动大渡口热塑性

复合材料产业迈新阶

区政协委员 曾庆文

近年来,重庆正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曾庆文带来了《关于以优质玻纤拓展热塑性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新材料产业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玻纤复合材料不仅是新材料中的基础材料,也是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关键材料。近年来,玻纤复合材料得到较快发展。

曾庆文通过调研发现,重庆玻璃纤维产业凭借起步较早、系统技术全面和早期的资源优势,已形成了明显规模效应,玻璃纤维年产量接近140万吨、在全国占比约18%。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减碳、降碳,汽车电动化、轻量化等不仅与碳排放有密切的关系,还离不开能源消费转型,发展势头正劲。这其中,大渡口抓住了多少机会?

基于此,他建议,要在补链、强链中寻找发展的机会。

首先,是要抓住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及笔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利用现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次,要围绕复合材料产业链、产业集群开展深度调研,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完善产业链为契机,以优质的原料和应用市场为基础,在拓展工业用地时打造标准化厂房,做好招商引资、培育孵化工作,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要通过专项补贴,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升大渡口的创新能力,同时,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产业基金加速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整合成渝两地资源

实现经济互利共赢

区政协委员 刘晓

近年来,大渡口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先后与四川达州渠县、成都成华、简阳、遂宁、德阳5个区(市)县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实施“十项行动”“四张清单”,大渡口区超额超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成功开展150余次各类交流活动,签订100余份合作协议。

作为区政协委员、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区城乡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刘晓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尽管2024年度大渡口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约177%,位列A档、全市排名第2位,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但作为非毗邻地区,大渡口区在政策支持、产业协同等方面缺乏深度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刘晓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要梳理政策体系,把中央、省市等各个层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其次是要开展调查研究,对结对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结构、代表性企业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第三是要收集意见建议,归纳、总结结对区县、行业部门、企业界人士等意见建议。

刘晓表示,希望通过提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抓深抓实,整合两地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合作共赢,为大渡口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