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义渡记忆 2

明末清初时期到1938年,大渡口人的“义渡精神”愈发强烈,义渡义举,不断传承,日渐融入了大渡口人的精神血液里,先辈们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毅力,以无畏的气概,逆江而上。

明末清初时期

摩崖题刻,依伴着金剑庙!金剑庙地处大渡口区跳磴镇蜂窝坝村,因该庙位于金剑山而得名。金剑山面临万里长江,山顶保存着两处摩崖题刻。其一:云木出秀;其二:咫尺青天。“云木出秀”赞颂了金剑山的端庄和秀美;“咫尺青天”赞叹了金剑山的雄姿和奇绝。

清代道光年间

“大渡口”和“义渡”名字的由来。大渡口的古地名叫北渡口,又因其渡口的规模大和义务摆渡时间长为沿江数十里之首,被人们称为“大渡口”。清道光年间,有马王乡当地的开明乡绅自愿捐资,在地处长江北岸的马桑溪码头设立“义渡”,为南来北往的过客排忧解难,从此义渡美名远扬,彰显了大渡口区人民自古以来崇善尚义的美好品质。

清代

大渡口人熟悉的滑石滩,竟藏有一处清代石碾盘。滑石滩是大渡口沿江的一个热门景点。在这个裸露的滩涂上,除了天然形成的石景,就数“三体合一”的石碾盘最受游客青睐了。该石碾盘是清代村民们集体享用的碾谷工具,重庆长江边这么大型完整的石碾盘遗址,是不可多得的农耕文化遗存,被公布为大渡口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三年

这块石碑,实证了大渡口人的“义渡精神”!在大渡口区博物馆的文物展厅里,一块雕刻着“济米义渡会碑记”的石碑,每天都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赏。石碑雕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碑文记载了当时跳磴场乡绅等人捐资购置田业,兴办龟亭溪义渡,救济购米,雇人推渡的事绩。这些义渡义举,不断传承,日渐融入了大渡口人的精神血液里。

1929年

共青团在跳磴建支部。1929年冬,中国共青团集思镇区委会成立,下辖铜罐驿、彭家场、元明、陶家、福寿、跳磴乡、益智学校7个团支部。由于当时大渡口地区党组织未建立,这一时期的团组织履行了以团代党的职责。1930年,中共地下党员伍时英任跳磴乡团支部书记。图为伍时英。

1938年

铁血西迁,铸就钢魂!1938年,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实力,中国的重工业被迫西迁重庆。先辈们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毅力,以无畏的气概,逆江而上,将5.68万吨设备器材搬迁到重庆大渡口,在大后方建立了支撑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钢铁生产基地。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