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感动义渡|王宣玲 40余年诠释孝悌之义

全媒体记者 朱娟 文/图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期照料病患中的父母实属难能可贵,而在兄弟姐妹间能持之以恒地展现深情厚意,更是鲜见。

今年61岁的王宣玲是建胜镇回龙桥社区居民。自18岁时,她就接过父母手上的“重任”,并信守自己在父母临终时许下的承诺,牺牲了自己大半生的婚姻幸福,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姐姐。43年来,她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孝悌的深刻内涵。

用柔肩挑起家庭重任

王宣玲记得,姐姐王宣翠患病时自己刚7岁。那是1970年的冬天,王宣翠因患精神分裂症回到家中,父母为治疗女儿的疾病奔波,却始终无法根治,从此,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愈加严重的病情导致姐姐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旁人照顾。”王宣玲谈及生病姐姐的情况时,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最初,父亲工作忙,照顾姐姐的重任一直由母亲承担着。在王宣玲18岁时,母亲因操劳过度卧病在床,父亲又在外面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她二话不说将照顾姐姐王宣翠的接力棒接了过来。

从那时起,王宣玲无怨无悔地开始了她的照料生涯,她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在琐碎而沉重的生活中流逝。姐姐王宣翠患的精神分裂症是间歇性的,清醒时,她会抱着王宣玲,心疼地哭着说:“小玲,你走,你不要管我!我这辈子算完了,我不能拖累你!”但王宣玲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姐姐,让她保持希望,“姐,你那么聪明,要乐观起来,你会好的!”

1995年,面对家庭的重压,王宣玲的丈夫选择离她而去,留下她独自面对照顾父母、姐姐和抚养儿子的重任。32岁时的她,有许多好心人为她介绍对象,却被她婉言谢绝。“我不能丢下姐姐,所以初次见面时,我就提出要带着姐姐一起出嫁,但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都打起了退堂鼓。”王宣玲说,她知道婚姻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照顾姐姐。从此,她再未曾有过重组家庭的念头。

以善为“磁”传递正能量

在王宣玲家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简朴而整洁的空间。78岁的姐姐王宣翠,如今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但王宣玲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除了信守对父母的承诺,就凭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我就应该照顾她。”望着意识模糊且早已不能说话的姐姐,王宣玲说,她相信,只要姐姐还在,她就有责任陪伴在她身边。无论有多忙,她都无怨无悔地承担起姐姐的日常起居,包括喂饭、洗澡、洗衣、修剪指甲、理发,以及应对姐姐日益严重的病情。

退休后,王宣玲做过收银员、服务员等,通过打零工来补贴家用,她的生活如同陀螺般忙碌,但对姐姐的照顾始终如一。

王宣玲的故事也渐渐在社区传开,2010年,社区告诉她可以送姐姐去公益养老院免费养老。听到这个“好消息”,她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动心,而是淡定地摇了摇头,真诚地说:“现在家里情况有好转,孩子上班了,我也不用每天出去打工,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把机会给那些更需要的家庭。” 

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积极参加身边好人微访谈、榜样面对面等活动,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更多人主动做善事。

如今,她的故事在大渡口已家喻户晓,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知情人,先后荣获了重庆市“道德模范”、“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重庆市“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

“姐姐是我血浓于水的亲人,照顾她几十年,我不后悔。”王宣玲说,现在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姐姐能享受低保、失能金等补贴,她们一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