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公布了全国“应急互助”志愿行动的重点支持组织名单,共有9支队伍入选。“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以下简称“红旭救援队”)成为重庆首个加入该名单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
红旭救援队正式成立于2023年3月16日,这是一支民间自发组建的公益救援队伍,其得名于“时代楷模”——王红旭。红旭救援队坚持以“生命至上”为理念,吸纳正式队员50人、志愿者123人。一直以来,红旭救援队用公益之心和专业技能,在救援现场挺身而出,积极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抗洪防涝、水上救援、安全宣讲等相关工作,用爱心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零发生”的背后 有他们的坚守
“为了您的安全,请远离河边,不要下水……”近日,在我区万发码头、滑石滩等地方,总会不时从喇叭中传出这样一段声音,劝离沿河逗留玩耍的群众及儿童。坚持在此巡逻值守的,正是红旭救援队。
“这支志愿队伍的队员来自不同岗位,有公交驾驶员、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个体商贩、环卫工人、自由职业者、退休工人等,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帮助遇到危险的人。”红旭救援队队长罗正龙告诉记者。
秋冬季节,每个周末及节假日下午2点至5点,红旭救援队就在大渡口区万发码头、滑石滩、义渡古镇、新港码头等重点水域进行沿江定时巡逻。每年夏季,他们还会重点针对儿童防溺水,每天晚上6点至9点进行定时巡逻。“虽然巡逻时间是固定的,但是红旭救援队是24小时备勤,只要接到求助信息,立即准备救援方案,救援结束后又各自回归平常生活中。”罗正龙介绍,近年来,红旭救援队通过定点值守、喊话劝导、舟艇巡逻等形式,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9000小时,长江大渡口段34公里江岸线实现零事故。
今年以来,红旭救援队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应急局、区公安分局、九宫庙街道、茄子溪街道等部门单位在大滨路进行救援专业知识培训及实操拉练10余次,通过不断熟悉地形水况,实地开展技能操作掌握多种救援技能。
“救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救援人员拥有过硬的身体条件和扎实的救援技术。”罗正龙说,目前,红旭救援队中已有34人拥有国家认可的救生员证,4人持有教练员证,10人具备驾驶冲锋舟能力。
消灭隐患源头 有他们的付出
除了发挥救援作用,红旭救援队还努力让隐患消灭在源头,将安全防范知识推广到群众心坎上,提高大家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为未成年人,绝不私自下水游泳;绝不擅自和同学结伴游泳;绝不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游泳……”今年10月,在红旭救援队防溺水教育基地,一场以“追寻榜样 爱润童心”为主题的防溺水安全知识宣讲活动在此开展,来自育才红旭小学的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模拟溺水逃生、救援场景,红旭救援队仔细演示救生衣正确穿戴方法、救生设备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简易救生技巧等。
一直以来,区委社会工作部、红旭救援队联合实施“应急互助”志愿服务行动,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红旭救援队深入全区各镇街、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培训、隐患排查、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30余次,不定时沿江重点水域利用宣传册、“小喇叭”等方式,全面开展防溺水宣传,涉及群众上万人次。
此外,红旭救援队协同区应急局、区消防支队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开展消防、抗洪防涝演练40余次,有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全面推动我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传承“红旭”精神 有他们的引领
“光有一个红旭救援队还远不够,要积极传承‘红旭’精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区各领域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区不断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培育特色品牌,聚焦助残助困等十大领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春兰”送洁净、“夏荷”送清凉、“秋菊”送爱心、“冬梅”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理论快递”“三从十做”“全民阅读”等活动万余场次。
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志愿队伍1100余支、注册志愿者10.9万余人,开展志愿者集中培训20余场、分散培训820余场,实现志愿者骨干培训全覆盖。“莎姐守未”法律志愿服务获评“全国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并在全国推广;“528·我爱帮”残疾人关爱服务获评“全国志愿助残阳光暖百佳案例”,逐步在大足区、沙坪坝区、万州区、高新区、酉阳县等地推广,全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希望心理24热线”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大渡口区将持续完善宣传宣讲、法律服务、生态环保、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救援、赛会服务、科学普及、助残助困等10类常备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服务更加顺畅、供给更加丰富、队伍更加壮大、阵地更加坚实、文化更加繁荣、保障更加有力、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2027年前,大渡口区将迭代升级“1741N”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培养和树立“渝善渝美”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全区志愿服务事业实现“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的目标。(全媒体记者 朱晨鹭 实习生 汤鞠 钟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