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滔滔长江水,悠悠义渡情。大渡口自古就是一片崇善尚义的热土,义渡美名感动过八方来客。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大渡口,身边仍然不乏感动心灵的人物,他们以凡人微光续写和拓展着义渡风尚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善举引领时代风尚,以感动点亮多彩人生。即日起,本报推出《感动义渡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在感动义渡人物候选人的先进事迹中,去感受心灵的温暖,汲取奋进的力量。
“莎姐”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活动 (受访者供图)
莎之为药,祛邪匡正。
“莎姐”,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重庆市检察机关青少年维权岗的代称。2004年,区检察院诞生了第一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从最初的7名“莎姐”检察官,到如今拥有25名固定成员的团队,他们以“三七五”工作模式为框架,秉持“三心”工作理念,建立“七个平台”,关爱“五大人群”,构建起未成年人全方位、全覆盖的检察保护体系。
近年来,区检察院“莎姐”青少年维权岗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迷途少年的心灵灯塔
“姐姐,我错了,我会好好改。”“我听姐姐的话,每天坚持锻炼和看书。”……一封封来自曾经“迷途”的未成年人写给“莎姐”检察官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莎姐”检察官深深的信任与感激。对他们而言,“莎姐”检察官不仅是威严的法律执行者,更是温柔如春风、知心似朋友的引路人。
小文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因一时冲动,他为朋友出头而触犯法律。面对深深的悔意,“莎姐”检察官没有放弃他,而是组建帮教小组,请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如今,小文已重拾生活的信心,常与“莎姐”分享他的点滴进步。
“为迷途的孩子指引方向。”这是“莎姐”检察官办理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时不变的初心。多年来,“莎姐”检察官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环境修复等全流程精准帮教制度,促进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开展临界预防工作,采取教育训诫+跟踪帮教+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维度促使不良少年“迷途知返”。
净化青少年“生活圈”,量身定制《“莎姐”教你远离网络犯罪》普法课程,帮助孩子们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联合区教委等部门,对损害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五年来,区检察院行政公益诉讼立案20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7件,积极促进了社会治理创新。
打造家庭教育指导工程
此前,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三名未成年人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移送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最终,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通过社会调查,“莎姐”检察官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
“既然问题出在家庭,那就要回归家庭去解决。”2022年,“莎姐”检察官与攀枝花市西区的检察机关携手,向三名未成年人家长发出《督促监护令》,并共同制定了《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今年,“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正式亮相,并发布“莎姐”指数,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体现了其工作体系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实现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一站式’办案全覆盖,并对公安机关开展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相关负责人表示,明确以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主攻方向,发挥全区心理健康联盟“指挥棒”,为青少年提供更为全面、专业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同时,推广线上线下法治课程,紧跟数字重庆建设的时代步伐,探索建立“莎姐”指数,为综合保护全区未成年人提供决策参考。
在“莎姐”的帮助下,截至目前,110余名失足少年重新找到了生活方向,408名涉罪未成年人得到了个别帮教,410余人次接受了心理矫正、危机干预,9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90余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了心理阴霾。(全媒体记者 文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