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慧泉小学无人机训练 受访者供图

“这个智能滴灌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这样就不怕植物缺水了。”“运用这个系统浇水还能够节约用水。”……近日,在慧泉小学开展的“智能园艺展示日”活动中,一群小小讲解员正在向来往的师生介绍智能滴灌系统的工作原理、节水效果以及展示牌背后的设计理念。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展示的成果从何而来?从学校开展的项目式科学跨界实践课程说起。在“智能园艺”项目式主题学习中,学生被分为两个小组,A组“科学+信息”,学生先在学校科创空间里,通过科学课程学习掌握土壤湿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了解土壤湿度在多少范围内算缺水土壤,并对含水率进行分析。随后在信息科技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源硬件的组装、Arduino编程语言的运用以及传感器的配置,最后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智能滴灌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精准灌溉。

与此同时,B组“科学+美术+信息”,学生们结合美术课上学到的图文排版与构图技巧,设计出一系列既展示植物的生长知识又融入节水环保的理念的展示牌方案。然后在老师的协助下,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将设计稿精准地转化为一块块精美的展示牌。

完成制作后,两个项目小组的学生们,带着自己制作的智能滴灌系统和展示牌来到学校花园,将智能滴灌系统安装在各个角落,确保每一株植物都能享受到精准的灌溉,并将精心制作的展示牌巧妙地布置在花园的步道旁、花坛边,最后进行展示。

就这样,一次融合了科学与劳动、美术、信息的完整探索之旅就此完结,而这样的科学实践课程在慧泉小学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慧泉小学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信息科创、智慧劳动以及蓝染劳育等内容的“科学+N”融合教育项目,通过跨学科、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科学教育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学知识的把握,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像慧泉小学这样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实践的学校在我区比比皆是。从大渡口幼儿园的“流动博物馆”到钰鑫小学的“红领巾·小帆船少年科学院”,从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的“悦创空间”到三十七中的“1234”科学教育新模式,每一所学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大渡口区坚持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当作一项战略工程,以“教育强区”为主抓手,高位统筹规划区域科学教育实施,下好科学教育“先手棋”,绘好科学教育“生态图”、走稳科学教育“创新路”、写好科学教育“必答卷”,全面提升区域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推动形成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科学课与社团、科学课与校外资源三融合机制,形成人人都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大科学”观;拓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场所,以大渡口区工业博物馆、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35个区域科普示范社区等场馆为载体,构建区+企+校+社“四馆联动”模式,实现区级科学教育场馆资源再丰富;开发应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智慧云端平台,在全市率先启动“义渡扬帆”教育评价改革,把学生科学素养全景式纳入学业质量全面监测范围和学生成长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在区教委的统筹谋划下,我区探索出了“慧渡未来·3564”区域科学教育范式,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整体推进全区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目前,区内已先后建有37个学科工作室、8个特色项目工作坊,新设小学科学特色工作坊1个,中学物理特色工作坊1个;各中小学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奖项33个、市级奖项334个,我区被市教委确定为第三批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全媒体记者 朱娟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