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
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这个节气是从凉爽到寒冷的转折,秋季已经走向深处,秋意更浓,色彩斑斓。
寒露首带“寒” 早晚需添衣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10月8日,我们进入寒露节气。
被寒露浸染后的植物有的温婉,有的热烈。枫叶红了,胡杨黄了,菊花傲视群芳,灿然开放。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对节气敏感的还有大雁,到了寒露,最后一批大雁南飞。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正值三秋大忙时节,小麦种植进入高峰期,棉花、油茶等作物迎来收获,这是寒露的又一重诗意。
北方已入深秋,虽蝉噤荷残,但菊花盛开,霜染红叶,别有一番秋日美景。而此时的南方刚刚入秋不久,红黄夹杂、俏丽多姿。
寒露过后,日照减少得更多,热气慢慢褪去,寒气渐渐增加,昼夜温差变得更大。常年此时,我国各地的降温进入快车道,北方多地从凉爽向寒冷过渡,南方告别炎热秋意渐浓。
天气预报显示,常年寒露时节,西南地区等地进入华西秋雨期,阴雨绵绵且持续时间长,出门注意携带雨具,避免淋雨感冒。
迎来寒露节气,重庆天气渐入佳境,秋高气爽的天气达到满格。
登高赏菊秋意浓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有哪些传统风俗呢?
登高赏菊。寒露时节,露水增多,而且气温更低。时值农历九月,人们一直保持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山区层林尽染,游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登高赏菊成了这个时节的乐事雅事。
斗蟋蟀。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蟋蟀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听见蟋蟀叫通常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也就是“促织鸣,懒妇惊”,《诗经·七月》中的“九月授衣”也是这个意思。
秋钓边。在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不仅适宜出游、赏菊,也是钓鱼的好时节。此时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晒不透,鱼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因此有“秋钓边”的说法。
饮菊花酒。寒露节气接近重阳节,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一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也称作“长寿酒”,味道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等功效,饮菊花酒也寄托着人们祛灾祈福的愿望。
喝寒露茶。通常说春茶鲜嫩,不经泡,夏茶干涩味苦,秋茶最好,香气高长。寒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叫作“正秋茶”,秋茶中以此茶为最佳,馥郁芳香。
秋中之秋 防燥养收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寒露养生应注重“养收”原则,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起居养生。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运动养生。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
饮食养生。在寒露节气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调理脾胃要因人而异,平素脾虚人群,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
此外,有句民谚叫“寒露不露脚”,说的是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要给足部保暖。晚上睡觉时,要把膝盖部或患风湿的部位用被子盖好,也可以适当地穿戴厚衣袜。其次,洗澡时用热水多擦洗这些部位,或者进行热敷,并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
采菊花、喝菊花茶是寒露的传统风俗。菊花茶不但味道清香,温暖肠胃,还可以清热润燥的作用,秋季喝它正当时。
同时,民间也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芝麻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可广泛应用于食疗,具有排毒的功能。用芝麻榨取的香油,不仅是热菜和凉拌菜的调味佳品,也广泛用于食疗解毒。(全媒体记者 钟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