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教育惩戒权究竟该怎么用?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意见》第五条指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其中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

有人表示应该把惩戒权还给老师,这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有人建议惩戒权也应注重分寸,还有人认为惩戒权会给老师更大的压力。有人为此叫好,认为“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老师要拿上“戒尺”,大胆育人;也有人担忧,教育惩戒回归,会不会让教育走“回头路”,激化师生间的不平等与矛盾……不同的观点,指向同一个问题——

在现代化、法治化的教育环境中,如何用好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

把惩戒权还给老师,让“戒尺”有效发挥作用

“现在有的孩子的抗压性太差了,我觉得适当合理的惩戒是很有必要的。”育才小学双山校区二年级3班学生詹贻陈睿的爸爸詹小均表示,现在有了有尺度和边界的教育惩戒权,那些因为害怕纠纷而卸下的教育权利才能被重新拾起来。教师有了积极教育的环境,家长也能更信任。

学生存在个体性格差异,也需要教师智慧惩戒。在詹小均看来,他平时陪孩子在小区玩儿,就能看到有些“熊孩子”,这样的“熊孩子”可能更需要老师进行教育惩戒,以帮助纠正偏差行为,而有些孩子则不需要反复说,别人提醒一下就能改变不好的行为。其实在学校也是一样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很容易有样学样、误入歧途。

詹小均也从媒体中了解到,部分家长存在过度保护的行为,把尊重天性等同于放养,没有站在监护人的角度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也让孩子失去了被批评被教育的机会。

“我肯定是支持有尺度的教育惩戒,教师需要一定的权威。”詹小均说,孩子在家有时候调皮,他就会借老师的权威来辅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而要想用教师的权威,肯定不能指望老师仅凭轻声细语、春风化雨就能有一定的权威,“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有序的教育环境,建立有尺度的教育惩戒。”

手中的“戒尺”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梁娟娟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对学生失范行为采取否定性处理,是一种合理的他律手段。

一味推崇赏识教育,让孩子在一片“掌声”中长大,养成“玻璃心”则接受不了任何批评意见,养成“小皇帝”则对规则没有任何敬畏心。有戒尺才能成方圆,维护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正面管教既是维护规则和秩序的需要,更是育人职责的需要。

“成长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惩罚也许可以让孩子暂时停止不良行为,但并不能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梁娟娟告诉记者,“惩戒”不是“惩罚”,“惩”是手段,“戒”是目的,要重“戒”慎“惩”。

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下,个别家长、教师以罚代教,认为惩罚就是管教,使得孩子极度缺乏自信、更没有担当,“教育惩戒首先应放弃权威意识,收起训斥和暴力,培养教育能力,更需具有教育耐心和温度,家校一体,科学合理实施训诫与矫正。”梁娟娟表示。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惩戒的前提是尊重与爱。在采访过程中,老师们都认为,惩戒是规范教育的必要手段,但是手中的“戒尺”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待人思维不同于待物思维的是尊重,真诚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肯定学生的生命价值。处于惩戒关系中的师生并不是冷冰冰的驯服与被驯服的关系,而是成长共同体,只有在尊重与关怀中,惩戒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唤醒孩子内心的道德意识,自觉维护纪律规范。

维护教育惩戒权,既要“管得住”还要“管得好”

一线班主任如何理解教育惩戒?怎样将教育惩戒运用到带班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重庆市大渡口区余颖班主任工作室进行了一些尝试。

进入五年级,学生叛逆苗头初显。口头班规流于形式、老师变身“法官”,每天“断案”忙不停。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需要因时而新,不断升级。

余颖和工作室成员陈杰经过讨论,决定尝试让这个班的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学习《教育惩戒规则》,鼓励学生制定一部“教师惩戒法”来约束老师。学生根据《教育惩戒规则》第11条、12条,制定两条“教师惩戒法”。班主任带领学生、家长、任课老师一起学《教育惩戒规则》。同时,针对班级亟待解决的问题,班级表决通过两条试行班级惩戒公约。班级惩戒公约公示、通过后,向学校报备,全体同学签字,并张贴在教室醒目位置。同时组建“班级三人法院”——审“案情”、开“罚单”,推选两名“仲裁委员”,负责受理同学的“申诉”。

“个体成长还需要更多的关爱。”余颖告诉记者,班级还成立“关怀委员会”,“找亮点、夸进步、交心谈心”等方法与班级惩戒公约共同护航学生成长。

在余颖和工作室成员教师们看来,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杀鸡儆猴”,树立教师威严,更多的是为了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个班级和谐共生。因此,余颖建议,教师在使用教育惩戒时,务必正确把握尺度,合理控制强度。

陈杰说,之所以使用惩戒,不是让学生惧怕老师、厌恶学习,而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积极主动地改变面貌,“建议老师面对学生个体时,要以心换心,深入了解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合理选用处罚的方法,持续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法,让小惩罚产生大作用。”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时代,老师面对的每一批学生也是不一样的,‘黄金棍下出好人’不那么好用了,一板一眼的老师也不那么招学生爱了。”余颖建议老师们应该在充分把握教育惩戒的内涵下丰富教育方式,创新惩戒手段,与时代和学生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教育惩戒,不是教育的终点,不是学生的绊脚石,而是学生成长的垫脚石、学生成才的助推器,是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更大的进步。(全媒体记者 张永香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