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创新“小”举措 幸福“大”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近年来,重庆市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提升“义渡就业列车”品牌价值,着力打好高质量充分就业“组合拳”。今年1至7月,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723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288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48人。

大渡口区义渡数字零工市场求职现场

义渡就业列车号

“义渡剧务专车”培训

人工智能培训

建好零工市场 数字就业更加精准

“将个人简历上传到平台,相当于免费开了一个‘个人工作室’,我能利用闲暇时间在平台接零活,还能照看小孩。”前不久,家住建胜镇西城家园的90后全职宝妈李娟开心地说。今年3月,她来到义渡数字零工市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册了“义小渡”零工就业小程序,将个人简历上传到平台上,很快就接到多个工作邀约。

这是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通过“义小渡”零工就业小程序促进精准就业的缩影。该小程序集AI职业指导、公益活动、全职招聘、零工驿站和数字可视化平台五大板块于一体。求职者可以在小程序上开设自己的零工商铺,展示个人技能、工作经历、服务评价等信息,实现高效“找活”。雇主用户也可通过分类查找、搜索、定位等功能,查找附近的零工商铺,实现精准“找人”。

近年来,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就业服务,线下打造义渡数字零工市场,线上通过“义小渡”零工就业平台与“渝职聘”“渝悦就业”等市级就业服务平台进行数据对接,运用大数据精准匹配,做到业务提速办,实现“免申即享”“直补快办”“即时快招”。

“为促进零工市场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我们大力实施‘千人零工帮扶计划’,建立‘义渡’影人零工基地,并将积极打造‘义渡剧务’劳务品牌、义渡剧务专车项目,通过打造专业零工聚集地,促进灵活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进一步发挥零工市场在拓宽就业渠道、兜牢民生底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庆市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义渡数字零工市场自今年1月运营以来,累计服务企业535家,提供零工岗位数6893个,服务零工人数3236人;“义小渡”平台新注册求职者、零工用户1372人,累计发布零工信息688条。

服务下沉基层 “家门口”就业更加便捷

“夜市招聘会很有特色,我见到了很多知名企业,也了解到很多新的技术和职业发展方向。”2024年7月,高校毕业生魏婧雅在湖畔星空人才集市招聘会上说。大渡口区万象汇湖畔星空集市是重庆市首批市级就业创业示范夜市,设有餐饮、购物、文体和综合性摊位80余个,已成为大渡口区夜间文商旅消费集聚地。在夜市烟火气的环绕下,魏婧雅与几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这是大渡口区举办招聘夜市促就业的缩影。近年来,大渡口区立足自身特色亮点,大力培育夜市经济,将就业创业工作与夜市经济深度融合,举办“义渡招聘夜市”,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了更接地气、氛围更轻松的对接平台,为夜间经济带来新流量、注入新活力。同时,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等活动,为有意愿在夜市创业的青年“创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经过学习培训,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找到了店铺提质引流的‘密码’。”今年7月,李美山参加了大渡口区举办的“义渡就业列车·创星”计划创业培育导师巡诊活动,收获满满。培训期间,创业导师讲解了创业担保贷款等惠民政策以及市场调研与项目选择、成本核算与预算、营销推广策略、风险防范与应对等方面知识,为有意愿在夜市创业的“创客”提供全方位支持。

“我们‘多点开花’,迭代升级‘义渡就业列车’服务品牌,通过集聚优质资源,拓展‘促就业、惠民生’的广度和深度,为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大渡口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大渡口区已累计举办“义渡招聘夜市”等活动25场,提供招聘岗位2.5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4597人次。

紧跟产业需求 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能力

“培训课程有理论有实操,对我找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叶雨轩是重庆科技大学高校毕业生,去年3月,她来到大渡口区重庆芝诺大数据有限公司,参加大数据数字工程师培训。为期22天的培训结束后,叶雨轩取得合格证书,并参与大渡口区“义渡就业列车”专场招聘会,顺利入职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

大渡口区结合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的兴趣和需求,围绕“满天星计划”和“33618”现代产业集群,创新推出人工智能算法测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特色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200余人,打通了求职、招聘、培训、用工全链条;打造“润邦·彩虹”残疾人就业基地,以“企业+岗位+培训”的方式,开展数据标注员技能培训,促进100余名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此外,大渡口区建立与培训项目紧缺度、产业匹配度、培训就业率挂钩的补贴机制,采用3个“3+”(“岗位+培训+就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缺工种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培训补贴目录”)组训模式,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职业工种对接产业比例达80%;累计培养高级工2022人、技师706人。(《中国劳动保障报》)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