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大渡口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近日,多家中央、市属媒体记者来到大渡口,开展集中采访活动,全面展示大渡口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采访中,记者们对大渡口的产业发展尤为感兴趣,每到一家企业,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参观生产线、了解产品。

在7月11日举行的“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大渡口专场上,也有记者对大渡口如何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更好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相关举措进行提问。

近年来,我区重点聚焦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材料、重庆小面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大渡口工业迎风起飞,不断向更高处攀登。

3个主导产业

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

此前,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在重庆举行,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IVD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超1300家企业参展、10余万人次参展参会。

我区企业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开创性新品,全自动凝血分析仪EXT9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XI8000赴约,集合了全球先进的技术,将为医疗诊断领域带来创新突破,得到业界广泛关注。

中元汇吉是一家专业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企业。目前年产能可达试剂600万盒、仪器3万台。在建的中元汇吉科技园将建设成集生产、质检研发、仓储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研发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分批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预估年产能可达试剂4000万盒、仪器6万台。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企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聚的良好效应。2016年,经过反复分析研判,大渡口聚焦体外诊断细分领域,从零起步开启了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之路。

当前,我区构建起了完备的体外诊断产业全链条,全面形成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中游试剂设备、下游检验应用服务的体外诊断产业链条。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从“招大”“培优”“引强”“做生态”等方面发力。目前,159家体外诊断企业扎根大渡口,数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二。2023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74亿元。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2011年,经过多方考察,海康威视决定落子大渡口,在建桥园区租用楼宇厂房,成立重庆海康威视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生产。

2018年,海康威视重庆科技园一期正式投用,紧接着科技园二期紧锣密鼓开建;2021年科技园三期动工;2022年下半年,萤石智能制造(重庆)生产基地开建……从租赁厂房试水到重庆科技园、生产基地建设,不仅如此,还带动了杭州里德、昆山金聚、宁波明鑫等15个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大渡口区,补强产业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最近,来自大渡口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国际复材的一项“黑科技”上了央视。在国际复材的光伏发电项目示范点,2万多块光伏板预计全年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小时数达到730小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0吨。

国际复材是一家从事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深耕玻璃纤维领域30余年,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自身实践探索,在池窑设计、节能燃烧、玻璃配方与纤维成型、浸润剂关键原料与表面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部分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玻纤年产能达121万吨,产能规模居全球前三。以国际复材为“链主”,推动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依托国际复材,延伸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下游制品产业链,预计今年全产业可以实现营收76.5亿元。

2个特色产业

生态环保产业、重庆小面产业

以三峰环境为支撑点,培育生态环保产业,构建以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为特色的产业体系,预计今年全产业可以实现营收100亿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重庆小面产业示范园……其中,重庆小面产业很具有大渡口辨识度和爆发增长潜力。

在集中采访活动中,记者们走进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井谷元”),参观面条生产线、了解公司产品,还一起品尝了小面、喝了酸梅汤。在7月2日“与辉同行”直播首日,包括井谷元、金牌干溜等企业的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创下“2分钟内销售超15万盒,销售总额上百万元”的记录。

井谷元主导制定了《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重庆小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获得全国首张重庆小面生产许可证,建成了重庆市第一条智能化、自动化的“重庆小面”生产线,开创了重庆小面快消品的产业新赛道。

聚焦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思路,努力逐步将一碗小面从地方“街头小吃”打造为“特色大产业”;积极推动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渠道“出海”,成功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重庆小面产业已陆续入选国家级“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从“味觉高地”跃升“产业高地”,大渡口区已累计引育小面上下游企业69家,一条上中下游、主配协同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预计今年重庆小面产业可实现营业80.16亿元。(全媒体记者 张涵菓)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