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踏上新征程、展现新形象—大渡口区成立30周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我区成立30周年的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诚信守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回报社会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企业简介
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秋田齿轮”)位于建桥工业园区。公司成立31年以来,秉承“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致力于各型汽车齿轮和摩托车齿轮的研发与制造,先后与本田、宝马、比亚迪、长安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球每生产5辆摩托车,就有1辆装有“秋田”牌齿轮。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重庆市工业设计中心”等诸多荣誉称号。
生产线上,机械臂来回摆动,将物料投入指定位置;各式机器随之启动滚齿、热处理、磨齿等作业;一个个锃亮的精密齿轮完成加工等待发往全球各地……7月9日,在秋田齿轮生产车间内,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运转,员工们穿着工作服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
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端摩托车齿轮生产研发基地以及重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齿轮生产研发基地之一,靠着1万元自有资金、5台设备艰难起步,从一家小作坊,到集研发、制造、销售汽车齿轮和摩托车齿轮于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31年,秋田齿轮如何用“小齿轮”转动了“大世界”?答案是坚守。
为了吃火锅买音响 创业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重庆火锅店开始增多。
秋田齿轮创始人付中秋最初是一名钳工,他很喜欢吃火锅,由于当时条件差,工厂效益不好,想吃一顿火锅都觉得很奢侈。看着别人吃火锅,他羡慕;看着邻居家听音响,他更羡慕。“吃一顿火锅、买一套音响”,成为他当时的梦想。
怀揣这样一个简单又现实的梦想,1993年6月,付中秋凭借着自己一双手艺,拿出家中仅有的1万元积蓄,承包了重庆医用设备厂的机修车间,带领3个工人和2台旧设备,自此走上了创业之路,生产摩托车齿轮。
最初,秋田齿轮是以代工为主,做一些价格低廉,别人不愿意接的小单子。“人家不愿意做的项目,我们愿意,项目做好了,人家自然会把资金给你。”作为首批员工之一的秋田齿轮党委副书记杨远明说,为了寻找到订单,付中秋化身销售员,每天带着样品上门挨家挨户推销。
虽然多次吃了闭门羹,但付中秋没有气馁,他还是一次一次地继续上门推销,最终重庆建设公司的老板被付中秋的诚意和毅力所打动,同意检测他带来的产品。
成功的背后,是实力,而实力源于埋头刻苦的努力。从公司创建开始,每一个齿轮机械转动的背后都是付中秋和工人们付出的心血。为了将产品质量搞上去,付中秋四处拜师,虚心求教,和工人一起同吃同住,每天起早贪黑,晚上就睡在车间。
付出的艰辛,终于换来了成功的甘甜。一个多月后,公司生产出的第一批主动齿轮成功销售给重庆建设公司,赚到了企业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赚到后,我们第一时间就去吃了一顿火锅庆祝,大家干劲十足。”杨远明回忆道,企业一个月的利润近万元,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奔头。
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付中秋经常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员工培训,并反复改良设备以适应复杂生产。
1997年,付中秋在双山租到了更大的厂房,员工发展到20多人,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在重庆市摩托车配件行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实现了最初那个“吃火锅、听音响”的梦想。
1998年,在摩托车配件老板大把大把挣钱的时候,付中秋高瞻远瞩,一面安排加紧生产,一面却只身背着齿轮来到了广东,坐着摩托车上门挨家挨户推销。当时,CG-125是广东乃至中国市场上中小型发动机正大规模兴起的主要机型,它的大量齿轮需要从国外进口。其进口价为200多元,而付中秋生产的齿轮却只需要150元。
在攻克了“上门难”的问题后,付中秋本以为可凭借价格优势打开广东市场,但那边的企业使用后发现了一些质量问题。
本着踏实守信是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义,他立即把生产厂长、技术部长等公司骨干全部叫到广东,守在配套厂解决问题,并保证达不到质量要求不要一分钱,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问题,达到了质量要求,进而打开了广东市场。
付中秋凭借着踏实守信、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在成功的路上不断前进,成功打入广东、江苏等市场,成为国内一线企业的重要配套企业。
此后,秋田齿轮将眼光集中到国外品牌。1998年,公司成功和日本本田合作,进入全球市场。2005年,为扩大公司规模,公司搬迁至建桥工业园区。
把专注的事做成专业 在齿轮行业不断突破
深耕一隅,方有所成。作为一家具有多年历史的老牌配套企业,如今全球每生产5辆摩托车,就有1辆装有“秋田”牌齿轮。而这一切正是源于“秋田人”坚守“六字信念”——“专心”“专注”“专业”。
“坚守传统制造业很辛苦,唯有专心、专注、专业地把齿轮这个本行做好,才能在行业里沉淀,成为一流的制造企业,逐步做成国内行业冠军、全球标杆。”秋田齿轮副董事长刘一说,近年来,秋田齿轮从摩托车齿轮延伸到了汽车齿轮,甚至为新能源汽车配套,但其产品始终是齿轮。
2011年,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刘一接过传承棒,进入秋田齿轮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原材料涨价,能源成本和人力成本提升,员工大多数都是70、80后为主,90后很少,如果持续下去,再过几年,或许会出现用工‘断档’的问题。”刘一说,这一年,公司开启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时期。
秋田齿轮以“六字信念”为宗旨,培养了7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从以往的传统代工生产往设计端做延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信息化、大数据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引进磨齿机等大批高精度的数控加工设备,强化磨齿这一核心工序制造能力,相继实施滚倒剃自动生产线、中频炉自动送料、6轴机器人集成应用等自动化改造项目,成立专业研发团队,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引入新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并以高、精、特、新为立足点发展新的工艺技术,改变传统工艺的设计原则,进入新能源车辆传动齿轴,机器人、无人机的传动齿轴等新市场。
也正因如此,秋田齿轮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向德国宝马总部供应摩托车齿轮的配套商,同时还是宝马1000cc以下的摩托车齿轮核心供应商,以及为宝马印度市场供应摩托车齿轮的配套商。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2004年,秋田齿轮尝试给宝马650cc大排量摩托车供应齿轮。面对宝马大排量摩托车的技术要求、工艺结构、加工精度都跟秋田齿轮过去的产品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甚至连产品的气味都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秋田齿轮全力以赴,抽调了公司所有骨干来组成攻关团队,制作了堆满整整一间办公室的一整套技术和质量管理资料,按照资料文本指引,一点点地抠,一项项地改,这一过程,历经了上千个不眠之夜。最终,得到了宝马方的认可。
除此之外,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单独开发了适用于制造端工艺数字化的PLM系统,把工龄在10年以上的200余位“老师傅”的技术经验,转化为了数字化知识库,为年轻技术人员设计工艺流程提供了经验数据支撑,师徒传承由此焕发了新活力。
在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诸多难题,除了企业自主创新,可以说,发展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大渡口区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可以说政企双方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健康的、互相体谅合作的关系。”刘一说,发展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市、区级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和落地,有力保障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例如,区经济信息委等部门把惠企政策送上门,让申请补助政策落地,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质量奖申报期间,区市场监管局专人专班全程跟踪服务,对申报参评工作进行精准协调和帮扶指导;区人力社保局搭建用人平台,组织各类招聘会、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和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技术人才加入到秋田……
如今的秋田齿轮产业化规模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增,中小模数齿轮的产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企业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秋田精神一代传一代 就像互相咬紧运转的齿轮
要发展好制造业,人才十分关键。刘一认为,企业发展最后还是要靠员工,员工把企业当家,才能做出一流的产品。
“住院期间,公司工会送来的救助金为我缓解了经济压力,真是雪中送炭啊!”作为公司的退休职工朱平深有感触。朱平老公工作不稳定,两个孩子一个大学刚毕业,一个还在读小学,母亲也患有癌症,她成了家中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今年2月,朱平被确诊为癌症,让本就家庭经济不好的她雪上加霜。
秋田齿轮工会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公司启动大病救助基金,实施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给予朱平救助金额1.5万余元。
为切实解决员工的三甲医院看病难、小孩入学难、家庭突发事件生活难等问题,2013年,公司工会成立大病救助基金,并于2020年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制度。截至目前,该基金累计帮扶135名职工,救助金额达62万余元。朱平正是受益者之一。
大病救助基金只是该公司工会多维度服务职工、助力企业发展的一项举措。近年来,秋田齿轮将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工作方针,党建融入整个生产管理过程和战略指导,不断地完善工会、团支部以及妇代会的建设,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党组织的关怀和帮扶,及时送到员工的心坎上,让员工在关爱中感受家的温暖,不断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师带徒”、职工学历提升计划,鼓励职工自学成才,积极参加职称考试,并与多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
“从来没想过会和‘齿轮’打一辈子交道,看着企业一步步做成国内行业冠军,我心里很自豪。”公司员工杨远明说,他最初是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做兼职和秋田齿轮相遇。“接触下来后,发现老板把企业当作家一样来经营,把员工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员工之间的感情像兄弟姐妹一样。”随后,杨远明决定加入秋田齿轮,在付中秋的带领下,他很快熟悉了车间里的工作和每一项工序流程,直至现在成为公司管理层人员。“在公司,你能感受到每个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刘一说,也正因如此,每个“秋田人”紧紧连在一起,相互依偎,彼此依靠,就像互相咬紧运转的齿轮,才有了如今的秋田精神,一代传一代。
蒋飞雲是秋田齿轮的“二代员工”,他小时候经常参加公司举办的“开放日”活动,聆听父母讲述企业的暖心事,在父辈的影响以及文化的传承下,吸引他择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秋田齿轮。
“父辈们与企业一同成长,在这里生活、结婚、生小孩。”蒋飞雲说,回到秋田齿轮上班,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让人感到亲切、有归属。
如今,与蒋飞雲一样的杨思凡、谢柄军等越来越多的“二代员工”,择业时的第一选择就是秋田齿轮,秋田精神也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从生产低端齿轮转向高端产品,从摩托车齿轮转向汽车齿轮,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从传统加工转向自动化加工……如今,这个以1万元资金、2台租用设备、3名工人起家的秋田齿轮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齿轮生产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声音
干好本行 以质取胜
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刘一
传统制造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唯有坚守自己的阵地,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才能够更加适应开放的市场,为民营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秋田齿轮自成立以来,碰到过大大小小的困难,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秋田人”也不断成长,秉承“打铁自身硬”的自强不息精神,直面困难不退缩,沉下心做好产品,以质取胜,做诚信企业,最终成为行业领先的汽摩齿轮专业制造商。秋田齿轮将继续干好本行,为民营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建设贡献力量。
企业大事记
1993年9月,重庆秋田摩托车配件厂成立
1997年8月,工厂搬迁至双山工业园区,拥有了自己的新建厂房
2000年6月,公司更名为“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7月,正式进入汽车齿轮生产领域
2004年,供美国的高档大排量摩托车新产品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成功开拓国际市场
2005年3月6日,公司搬迁至建桥工业园区
2011年7月,公司喜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4年7月,公司获得“2013年重庆市市长质量奖”
2021年9月16日,公司荣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2年,公司入围“重庆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
记者手记
三十一年的风雨兼程见证了秋田齿轮的成长,三十一年的流金岁月见证了“秋田人”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足迹。
三十一年,从一个小作坊到齿轮行业标杆企业,成绩的背后正是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专心、专注、专业这“六字信念”,充分体现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执着于品质的同时,企业将党建文化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效结合,营造了先进的企业文化,把员工每一件“小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到实处,让每一位员工拥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硬件”+“软件”,两者不可缺失,正因如此,秋田齿轮才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个“齿轮”撬动了“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