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大渡口新闻
您的位置: 大渡口新闻
国际复材: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

(全媒体记者 廖雅尘)走进建桥工业园区B区的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生产车间,迎面而来的是一派高科技、现代化生产场面。

5月1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速运转,工业机器人井然有序穿梭于车间,精准无误完成着物料运输和装卸;智能机械臂代替人工作业,将一团团锃亮的玻璃纤维材料送到指定位置;智能控制中心硕大的显示屏上显示着生产线各项指标数据,并进行全流程智能监测监控……

成立于1991年的国际复材是一家从事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深耕玻璃纤维领域30余年,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自身实践探索,在池窑设计、节能燃烧、玻璃配方与纤维成型、浸润剂关键原料与表面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部分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玻纤年产能达121万吨,产能规模居全球前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在国际复材副总经理刘伟廷看来,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国际复材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产品创新、产业链上下协同、生产技术提升、优化企业管理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持续推出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玻璃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结构稳定、轻质高强、绝缘性能好、节能保温等特点,在风电叶片、汽车与轨道交通、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在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而表面处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高性能的浸润剂,可以提高玻璃纤维表面延展性和韧性,防止玻璃纤维受到湿气和污染的侵蚀,延长玻璃纤维使用寿命。

玻璃纤维专用的浸润剂通常是高分子聚合物乳液,研发、生产的技术难度大、瓶颈高,其核心技术大多被国外厂商垄断。

“针对浸润剂供应链‘卡脖子’、产品质量提升等问题,我们深入创新研发,中间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即使温度有一点点差异,都会造成失败,再试再用、再改再来,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刘伟廷介绍,例如去年,公司面对某类乳液稳定性差、气味大的问题,研发人员扎根实验室,对50余种原材料进行筛选,通过800余次实验,成功构建了该乳液新的产品体系。

目前,公司开发浸润剂新产品10余款,实现了水性聚氨酯乳液、聚丙烯乳液等产品研发和应用平台从“0到1”的突破,有效填补了公司自产乳液空白,解决玻纤生产化工原材料“卡脖子”难题,确保化工原材料稳定可靠,并切实减少了海外采购成本。

成功研发低气泡细纱、纤维直径可达3.7微米的超细纱及织物等优势产品,切实解决了高端PCB源头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高性能专用玻璃纤维产品用于近百米级热塑性可回收叶片试制并成功投用,满足风电行业对新一代更长、更强韧叶片的需求;复合材料边框取得相关认证,并成功应用于长寿零碳综合光伏电站……近年来,国际复材不断推进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延伸下游市场,多项产品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产品,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刘伟廷说,吸引了很多企业与公司深入合作,其中不乏国内外的知名企业。

除了在产品技术上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国际复材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国际复材成功入选重庆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创新示范工厂,并入选了国家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

未来,国际复材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自身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大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同时,持续推动全方位迭代升级产线智能装备及数字化应用,构建IOT融合技术架构,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在新材料产业先导应用示范,进一步构建数字化研发平台,深入打造智能制造产线、微粉园智慧园区等,促进玻纤制造产得好、管得细、提升快,真正意义上实现生产线数字孪生。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