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寻访百年秦家院子 乾隆年间古宅再现昔日风采

    说起重庆的古建筑,相信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到磁器口古镇、洪崖洞等已经成为网红打卡之地的民俗地标。但是在大渡口区,却有一处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在区文化委组织的专家修缮下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宅,其实就藏在一条乡间小路的尽头。田坎、菜地、犬吠,静谧安适的乡村,因一座老宅的存在,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大渡口区文管所历时4个月,完成了秦家院子民居修缮工程。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秦氏后人一叙古宅的前世今生。

    就地取材修旧如旧百年古民居的“新生”

    作为2011年公布的大渡口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秦家院子是区内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坐西朝东,四面由房屋围合而成,置于条石台基上,整个院落占地面积630平方米,现保存过厅、厢房、堂屋及天井。

    樱桃树下的水缸如今爬满了青苔,边缘的石头早已断裂,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记者在现场看到,秦家院子民居脊顶灰塑、木结构门窗、栏板、檐下、雀替、驼峰均有雕饰,工艺精湛,颇具地方特色。

    77岁的秦文华是秦氏家族的老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修缮前,木柱、房梁都腐蚀严重,土外墙早已脱落,屋顶漏水是常事。”秦文华站在厢房的位置,他回忆,“几个月前,这间房子哪里能称为厢房呢?木板墙都要倒啦!”

    修缮后焕然一新的除了厢房,还有过厅。大渡口区文管所负责人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大渡口区文管所在修缮时,严格遵守原建筑布局、造型、特征、艺术风格实施修缮,对驼峰、雀替及木板墙等文物构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乾隆时期规模达到鼎盛不熟悉的人进来会迷路

    “过厅的后面是堂屋(内宅),为家庭尊者所居,左右两侧有厢房,供晚辈居住。”秦文华边介绍边带领记者参观,“现在的厅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原先正对院门的供桌及祖宗牌位就放在这里。”他抬手点了一下过厅的左右两侧:“这里旧时是供仆役休憩的地方,要么就是用来停放轿子。”

    “这座院子当年有好大?我的父辈告诉我,不熟悉的人进来了一般找不到路出去。”根据族谱资料记载,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繁,江津秦姓母廖氏率子自乾隆年间由四川重庆府江津县杜里喻家塆迁巴县,购地落业跳磴乡。秦文华说,院子自乾隆年间就不断扩修并达到鼎盛。

    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盒子取出了不少当年的老地契、老凭据来佐证自己所说。记者看到,历史最久远的一张地契,可追溯到道光年间。纸已泛黄,字迹很难辨认。“秦家院子这个地方,当地人称‘官坟嘴’。名字的由来便是因秦家出了好几个大小官员,他们的坟墓现如今就在秦家院子后面的山坡上。”据秦文华所述,当年祖上出了一位名叫秦正一的官员,官位还不小,以至于秦家院子扩建完工后还有朝廷赐匾。

    说起这块曾经就挂在抬头屋檐上的匾,秦文华有些无奈。“这块匾在分家时,居然被劈成了两半,一家分了一半。”他摇摇头,秦家当年有四房,分家时就把秦家院子的房间分割给了各房,这块记忆中金光灿灿的匾也成了分割的对象,被一分为二,后因破旧损坏严重,如今已不知去向。

    如今仍有后人居住欢迎游客前来参观

    步入内院,颇显杂乱,陈放着不少农业生产用具。有动辄上百年的石磨,还有沾满新鲜泥土的锄头,一派生活气息。和古色古香的厢房、耳房、过厅不同,眼前的青石板天井乃乡村生活的必需空间,常被乡民们用来晾晒稻谷。

    如今,秦家院子内仍有秦氏后人居住,68岁的王正莲便是其一。老人介绍,修缮秦家院子时,大渡口区文物队曾过来鉴定过古床。虽经评估断代后,古床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算大,但她们作为秦氏后人,很希望把这些老物件好好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王正莲指着床上的残缺痕迹满是惋惜:“你看,床上的花格就被我孙女玩耍时掰断了,好可惜。”

    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告诉记者,未来在征求秦家人的意愿后,不管是秦氏后人居住,还是将其打造为乡村民宿,都在初步设想之内。

    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秦家人的支持。他们表示,秦家院子地靠南海地球村度假区,如今院子外种了一大排枇杷树,不远处还有李子树,平日周末节假日,有不少游客过来采摘游玩。“到时候,我们也欢迎游客来参观这座乾隆年间的院子。”秦文华称,秦家院子不仅是秦家人的文化遗产,也希望更多人前来了解知晓这座修缮后的百年民居。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