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大渡口要闻
您的位置: 新闻>> 大渡口要闻
一笔一划 讲述重庆故事

  一张小马扎、一本“小人书”,再花个分把钱,就可以在遍布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度过一整天,这是几代人的记忆。

  岁月流逝,“小人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年,手捧“小人书”的人或已日渐成熟、渐次步入中年、暮年,对这位“老朋友”也变得陌生。

  在我区,有一位艺术家仍在坚守原创“小人书”(连环画)。他,就是我区非遗文化传承人邹四新。

  人物档案

  姓名:邹四新

  年龄:51岁

  籍贯:重庆市大渡口区

  现居:双山片区

  邹四新就是看着“小人书”长大的那一代人。小时候,邹四新最痴迷的,就是捧上一本小人书静静地看上一整天。在识字不多的年纪,它就像打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为邹四新开阔了眼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青年时期的邹四新已投身连环画创作,2008年开始渝派连环画创作,2013年在渝派连环画崭露头角。次年,出版连环画套书《重庆老字号掌故连环画》。

  2017年,成功入选大渡口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邹四新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为期四天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受到广泛关注。

  儿时的情怀影响了一生

  走进邹四新的工作室,身着浅灰T恤的中年男子邹四新,正屏气凝神地用毛笔,勾画着一幅精美的图案。只见他手中的笔上下飞舞,有起有收,时而刚劲有力,画出衣摆的重量感;时而轻盈灵动,勾画出婀娜多姿人物轮廓……没有繁复的画法,灵动简洁的线条,将渝派连环画的“精气神”简单清晰地跃然于纸上。

  1967年出生的邹四新是看连环画长大的。在他的童年,最易接触到的读物就是连环画。很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都是通过连环画传播的,有些人就是通过连环画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文学或美术启蒙。

  “那时候,没人管,我书包里经常装着连环画。每天放学后,也不回家,和同学们坐在教室外面,相互交换连环画看,或者去小书摊,花一分钱就可以看一本。”邹四新说,“是童年的这份快乐,让我有了坚持创作连环画的冲劲。”

  “不是我们选择了连环画,而是连环画选择了我们。”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陈擘说,“我们小时候没得选,只能看连环画,我们这一代人对连环画都有一种情怀。”

  “我想赋予连环画新的生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邹四新正式开始连环画创作,然而那时恰好是连环画走向衰落的年代。不久,由于生活所迫,邹四新只能暂时作别心爱的连环画。

  “2008年,我进入了连环画收藏界,发现老版连环画的故事已经旧了,没有创作的输入。我相信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份使命,我想赋予连环画新的生命。”

  转机出现在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邹四新受邀与西南大学的教授朱晓丽夫妇共同创作了《画说蓬安》系列连环画,并单独创作了《司马相如》与《河舒豆腐》部分。

  自此,邹四新开始了频繁而又丰富的创作生涯。受重庆老字号协会邀约,邹四新走访了重庆本土的12家老字号企业,三民斋合川桃片、江津玫瑰米花糖、百年军工、小洞天等囊括吃喝用度的12家老字号,借助邹四新的笔触跃然于纸上。既有年代感的情怀,又有故事的沉淀,连环画独有的大场景、小细节的线描画表达方式博得众多人的喜爱。

  用连环画讲述重庆的故事

  邹四新,既是连环画收藏者,也是连环画创作者。“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大渡口人。”邹四新舞动着手说到,“作为一个老重庆,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就是想用自己的手,把重庆的故事画出来,重庆人就要画重庆的故事。”

  相对连环画的发源地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两大派系,邹四新继承了欧治渝、姚渝永、王以时开创的“渝派”,这个以巴渝文化风情为主的连环画,并在2017年成功入选大渡口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阶段的创作,我将侧重挖掘重庆本土故事,大渡口古镇的义渡文化故事是我正在挖掘研究的题材。”邹四新说,“我希望渝派连环画能够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本土艺术的魅力,让这门技艺的传承下去。”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