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网 > 新闻
您的位置: 新闻
老街深处 一推一剪最关情

 

官世芳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修面方式

    

    长江之滨,茄子溪正街,有条老街。老街深处,有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老理发店。

    店主名叫官世芳,今年62岁。这个店是从她父亲老剃头匠官炳荣手中传下来的。这个店的来历可追溯到1941年,算来至今已有77年历史。

    在这里,理发并不是全部。顾客和官世芳都是老朋友,他们守护的是一份老式情怀,他们享受的是老街深处那份从容和淡定……

女承父业 老行当传承两代人

    没有喧闹的音乐,没有华丽的装潢,在茄子溪街道永丰社区的一条老街深处,有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理发店,门口放着一张沙发。

    店内的陈设很简单:一面占据整面墙壁的大挂镜,镜前是两张不能升降、有旋转盘的上海牌理发转椅,挂镜下摆放着各种理发工具,剪头、剃刀、刷子、电吹风……

    官世芳是这间理发店的老板,也是这个店里的唯一剃头匠,这个店是从她父亲老剃头匠官炳荣手中传下来的。

    此时,她正专心为当天的第一位客人——俞奶奶理发。虽说是客人,但这位客人却是看着官世芳长大的。俞奶奶今年81岁,喜欢称官世芳小官师傅,50多年前便是官世芳父亲老官师傅的熟客。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老官师傅便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户。1941年,他在这条老街开了一间小理发店,后来搬迁到原址对面,至今已有77年历史。

    “我刚开始时并没有学习理发,而是自己出去做生意,开过副食店,也卖过水果,在30岁时才跟着父亲学习理发。”31岁时,官世芳成功出师接店,成为颇受街坊邻居喜爱的小官师傅。

老客追随 是更多的一种情怀

    官世芳的理发店每天早上8点左右开门,一直到晚上六七点。

    每天来官世芳理发店的人很多,说是来理发,更多的却是来歇脚聊天的。对此,官世芳早已见怪不怪了,虽然生意不多,但她的小店却从来不缺热闹,大家一边看她“嚓嚓”地给人剃头,一边聊些家常往事,“门口的沙发就是给客人准备的,经常都是坐满了人。”

    刚剪完头发的俞奶奶说,她从56年前起就一直在这里剪头,一个月剪一次,“以前是她爸爸帮我剪,现在是小官师傅帮我剪,到其他店剪,还真不习惯。”

    来找官世芳理发的,大多是老顾客,不仅仅是附近的中老年人,甚至一些已经搬离大渡口区的熟客也会回来找她。有的老人还会带孙子来剃头,一家三代都是理发店的“粉丝”。

    正在烫头发的张奶奶是小学退休老师,已经85岁高龄,现在全家搬迁到大坪,每次来理发,总会提前打电话预约。“我1974年调到小学工作,就一直在这儿剪头发,现在都有45年了。我的女儿是225路的公交车司机,在我的带动下也经常到这里理发。”

感恩街坊 免费为8旬老人理发

    “有个歇后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我们剃头匠。”官世芳说,她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她就常听到他讲述往事。那时,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长方凳,中间有三个小抽屉,放钱、剃头工具之类的东西。剃头师傅还要学会十种绝活:梳、编、剃、刮、掏、剪、染、补、接、舒。“现在理发款式多,很花哨,但我们那个年代理发讲究的是整齐、利落,剪完之后精神爽利。”

    官世芳用荡刀布刮了刮手中的修面刀说,“这里的好多老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这个理发店离不开街坊邻居的多年支持,我想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概是7年前,官世芳开始免费为8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虽然是免费,但她的服务质量却绝不打折扣,每次是全套服务,洗头、理发、修面,一样也不缺。

    “这个理发店就是我们大家的家。”其实与官世芳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很多老顾客,对于大家来说,这个理发店已不是单纯的理发店,而是亲情友情交流之地,大家相互陪伴,一起慢慢变老……(记者 李楠 文/图)

人物档案

    人物:官世芳 年龄:62岁

    职业:剃头匠 入行:32年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她的父亲老官师傅担着剃头挑子走街串户,后来老官师傅在茄子溪老街开了一间小理发店。

    作为家里老大的她,31岁时从父亲手中正式接过老店,开始了剃头匠生涯。每天来这个老理发店的人很多,说是来理发,更多的却是来歇脚聊天的,大家一边看她“嚓嚓”地给人剃头,一边聊些家常往事。

    对于大家来说,这个理发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发店,而是亲情友情交流之地,大家相互陪伴,一起慢慢变老……

 

手机阅读    |    返回首页